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章一百零六(8/10)

称矿税不可以罢除,释放囚犯,录用正直的大臣都听您裁决。”沈一贯想不还圣谕,宦官就叩头,几乎流血,沈一贯惶恐就交纳了圣谕。当时吏部尚书李戴、左都御史温纯希望马上奉行,颁诏告知天下,刑部尚书萧大亨则称释放囚犯必须再次奏请。不久,事情变化,太仆卿南企中弹劾李戴、萧大亨不迅速遵奉皇帝的圣谕,启用废黜的官吏,释放囚犯。皇帝恼怒,将两件事都压制不再施行。当皇帝想追回成命时,司礼太监田义极力争辩。田义劝谏更加急切,而宫中使者已经拿着沈一贯所缴纳的先前的圣谕回来了。后来田义见到沈一贯就唾弃地说“:你稍稍坚持一下,矿税就撤除了,胆怯什么!”从此大臣、言官上奏请求罢免矿税使的人每天都有,皇帝皆不再听从矿税的祸害,于是横行神宗一世。

皇帝自从病好了之后,政治更加废弛。税监王朝、梁永、高淮等人横征暴敛,许多奸诈的人乘机肆虐老百姓。沈一贯与沈鲤、朱赓共同撰写奏章加以讽谏,又曾经就事屡次争辩,并且陈述用人与行政等事,皇帝不理。皇帝待沈一贯很好,曾经特别赐予敕令褒奖他。沈一贯一向顾忌沈鲤,沈鲤也自以为讲筵而受皇帝宠爱,不是由沈一贯引荐,不甘居其下,二人渐渐不和。礼部侍郎郭正域以文章的气节著称,沈鲤很器重他。都御史温纯、吏部侍郎杨时乔都以清廉自持相标榜,沈一贯不喜欢他们。遇上郭正域提议剥夺吕本的谥号,沈一贯、朱赓与吕本是同乡,压制了他的提议。从此他更加厌恶郭正域以及沈鲤、温纯、杨时乔等人,而党论逐渐兴起。浙江人与公众议论相违逆,由沈一贯开始。

万历三十一年(1603),楚府的镇国将军华责力攻击楚王华奎是假王。沈一贯收受了楚王的大量贿赂,指令通政司将此奏疏阻滞了一个多月,先呈进华奎弹劾华责力的四条欺骗的罪状。郭正域是楚人,很听说了一些有关假王之事的传闻,奏请皇帝勘探虚实以便审定罪案。沈一贯压制此事。郭正域将楚王行贿的事奏疏给皇帝,皇帝不理。等到抚按臣一起核查以及朝廷大臣们将议论集中奏报皇帝时,沈一贯又极力袒护楚王,唆使给事中钱梦皋、杨应文弹劾郭正域,勒令他回乡听候勘查;华责力等人都被治罪。郭正域登船尚未起航,而“妖书”的事情发生。沈一贯正怀恨郭正域与沈鲤,他的党羽康丕扬,钱梦皋等人逮捕了僧侣达观、医师沈令誉等人,投入监狱,竭力整治他们。沈一贯坐中主持,指令锦衣帅王之祯与康丕扬将沈鲤的私宅大搜了三天,派兵围困了郭正域的船,搜掠他的婢女、仆从、乳母,都没有获取他所要的证据。于是将白敫生光结案。两件事在郭正域与楚王传中都有记载。

开始,都御史温纯弹劾御史于永清和给事中姚文尉,话语稍稍涉及沈一贯。给事中钟兆斗替沈一贯疏论温纯,御史汤兆京又弹劾钟兆斗而认为温纯行为正直。温纯十七次上奏请求离去,沈一贯佯装竭力挽留温纯。到了乙巳年(1605),对京城和朝廷的官员全面考察。温纯与杨时乔主持此事,钱梦皋、钟兆斗都在罢黜之列。沈一贯恼怒,上奏皇帝,将京察的奏疏留在宫中。此后很久,便将被察处的给事,御史全部留用,并同意温纯结束仕途而离去。因此,主事刘元珍、庞时雍,南京御史朱吾弼极力争辩,称统计二百多年的典制,没有特加挽留的人。当时南京考察的奏疏也留在宫中,后来迫于众议才下发。沈一贯从此不被公论所看重,弹劾一天天增多,于是他称病不出门。

万历三十四年(1606)七月,给事中陈嘉训、御史孙居相又接连弹劾他奸诈、贪婪。沈一贯恼恨,更加请求离去。皇帝替他罢免了陈嘉训,剥夺了孙居相的俸禄,同意沈一贯回乡,沈鲤也同时被罢免。而唯独沈一贯得到温和的御旨,虽然朱赓袒护他,疏论者更加攻击他有内援。

沈一贯进入内阁,由王锡爵、赵志皋举荐。辅政十三年,当政四年,与清流议论相冲突,喜欢相同的意见,厌恶不同的。宗亲、妖书、京察等三件事偏偏冒犯了天下大不韪之事,疏论者以为不齿,即使他的党羽也因此受株连。沈一贯回乡,谏言诸官仍追着弹劾不止,他的乡里人也多受到世人的诋毁。沈一贯在位时,加封为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在家居住十年后去世。赠封太傅,谥号文恭。

方从哲,字中涵,他的先祖是山东德清人。户籍隶属锦衣卫,家住京城。方从哲考取万历十一年(1583)的进士,授任庶吉士,多次迁官后升任国子监祭酒。请假在家休养,长期不出任官职,当时人们颇为称道他恬静雅正。大学士叶向高奏请任用他为礼部右侍郎,没有答复。御旨起用他任吏部左侍郎。被给事中李成名弹劾,请求罢职,皇帝不同意。

万历四十一年(1613),任命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吴道南一起受命。当时吴道南尚在官籍,叶向高任首辅,政事大多由叶向高裁决。叶向高离开京都,方从哲便独自为相。奏请召回旧辅臣沈鲤,皇帝不同意。御史钱春弹劾他逢迎取悦皇上,方从哲请求罢职。皇帝下诏好言抚慰,挽留。不久,吴道南到来。遇上张差遭梃击的事件发生,刑部以疯癫为名将他藏匿在监狱中。王之肕搜取了情况,庞保、刘成等人的马脚开始显露。方从哲与吴道南斥责王之肕言语荒谬,皇帝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吴道南遭舆论的诋毁,多次请求辞职,后来因母亲的丧事而回乡。方从哲又单独任宰相,马上上奏请求推举、补充内阁大臣。从此之后每月必定奏请。皇帝认为一个人足以胜任,终究没有增添内阁大臣。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