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章一百七十(10/10)

办他的丧事,送回昆山安葬。

王敬臣,字以道,长洲人。江西参议王庭之子。十九岁受业于魏校。禀性至孝,父亲背生痈疽,敬臣用口吸舐;父年迈,目眩眼花,他卧于父亲榻边,夜不解衣,闻有咳嗽声,立即起来询问,侍奉继母与侍奉父亲一样细心。婆媳不和,他十三年不入室与妻子同居。他最初受业于魏校时,曾认为议论不如著述,著述不如实践,故居家常闭口不言谈议论。然自见耿定向以后,定向告诉他说,圣贤无独成之学,须相互讨论。从此以后,对前来求学之人引导扶持,其弟子有四百余。其学以“慎独”为本,不自立门户。乡里尊称他“少湖先生”

万历中,由于廷臣的推荐,朝廷召他入京授国子博士,他没有去。诏令以所授官职退休。万历二十一年(1542),巡按御史甘士价又举荐他。吏部看他年事已高,奏请令当地官府经常以最高礼节对待他,得到皇帝的批准。享年八十五岁。

潘府,字孔修,上虞人。成化末年进士。宪宗去世,孝宗即位,潘府上疏奏请皇帝按制行三年丧礼。他说:“子为父、臣为君都要着孝服守孝三年,这是至仁至义的大事。汉文帝崩,遗诏减少服丧期间,是为天下臣民着想,但景帝即位自己却不按制守孝三年,从而使千古纲常遭到破坏。晋武帝欲按旧制而不能行,魏孝文帝也未完全实行,宋孝宗锐意复古,也未能推行于下,这些都不足以成为圣王之至孝。先帝忽然驾崩,臣子庶民都怀哀痛之心,陛下忧伤不已,穿孝衣临朝,百日未改。望陛下力排众议,决心执丧三年,一如三代旧制。诏令礼官参考经史所载规定,使丧事不违礼仪,朝廷不耽误政事。定为不可更改的制度,传于子孙后代,岂不是件伟大的事情。”奏疏呈上后,朝廷诏令内阁辅臣会同礼官详细讨论,都认为要实行原来制定的制度,但终究未能实行。

潘府被任命为长乐知县,在该县教民实行《朱子家礼》。他亲自到郊野去访问民间疾苦。田夫野老都感到潘府待民亲切,纷纷请求著文题辞,潘府欣然同意。后调升南京兵部主事,陈奏有关军民利害的七件事。父亲去世,守丧期满,调任北京刑部主事。这时发生了旱灾、蝗灾、星变、北寇入侵、孔庙失火等不幸事故,潘府上疏呈请整治内政,抵御外敌入侵。又呈上匡正弊政的十项建议。为了就近奉养父母,请求南迁,因而改任南京兵部主事。后升武选员外郎。尚书马文升知潘府贤能,越级提拔为广东提学副使。因母亲年老,请求辞官归家奉养,不等朝廷诏令便自己回去了。随后,吏部尚书杨一清及巡按御史吴华,多次向朝廷举荐,始终未起用。

嘉靖改元,谏官们都荐举他,朝廷起任他为太仆少卿,后改为太常寺少卿,他请求退休。归家后隐居于南山,穿的是布衣,吃的是素食。每日以阐发经传为己任。这时王守仁在本乡讲学,离潘府家乡不过百里,而两人学术思想却颇不相同。他曾说:“做官有三本:俸禄薄为廉之本;不沉溺于声色为勤之本;不听谗言、不徇私情为明之本。”又说:“荐举贤人应唯恐落后于别人。论功应唯恐在前。”年七十三岁而卒。按成例,四品官只赐祭,而世宗重视府的孝道行为,特诏令赐葬。

崔铣,字子钟,安阳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他在参与编修《孝宗实录》时,与同僚去见太监刘瑾,独他一人对刘瑾只揖不拜,因而得罪了刘瑾。《实录》成书后,调任南京吏部主事。刘瑾被诛后,召回北京官复原职,充任经筵讲官,又晋升为侍读。因病归家,建“后渠书屋”,在其中读书讲学。

世宗即位,升崔铣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嘉靖三年(1524),朝廷召集群臣讨论追尊世宗生父兴献王为皇考恭献皇帝的大礼问题,长期议而不决。大学士蒋冕、尚书汪俊都因坚持反对意见而被罢官,其他许多人或被排斥,或受杖刑,或流放边戍,只有张璁、桂萼等人一时受到重用。崔铣见此情形,上疏辞职,并弹劾璁、萼等说:“臣考察各种议论,那些赞成的人,其文是为欧阳修所唾弃的,其情则是仰承皇上的意图,力求得到高官厚禄。强悍者不怕违法而激怒了皇上,软弱的人则以甜言蜜语而动听。没有大功大德的人而很快得到官爵,这样能不使那些侥幸之徒接踵而来吗?臣听说天子总是力图获取天下臣民的欢心,以尽忠孝之职,而未听说只去获取一二人之欢心。对这些本无大功大德的人行赏,恰恰表明是自己宣扬徇私而已。遵守圣人之道者为忠臣,忠则违背皇帝旨意;讨好皇上的为奸邪,邪则离经叛道。如今忠者日渐疏远,邪者却日益富贵。一邪就会扰乱国家,何况使他们富贵。”世宗看后不高兴,令铣退休。十五年后,又起用为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升南京礼部右侍郎。不久因病辞官。死后赠礼部尚书,谥文敏。

铣年少时轻佻不稳重,好饮酒,虽饮数斗而不醉。中年自厉于学问,言行皆有准则。曾说:“学在治心,功在慎于言行。”又说“:孟子所谓良知良能,是就心的作用而言。爱亲人,敬长者,是人的本性。若去良能而只有良知,那就是霸儒。”做《政议》十篇,其《序》说:“三代以上,实行井田、封建制,百姓固守家园,故圣人之道易行;三代以下,开阡陌,实行郡县制,百姓流动,故圣人之道难成。何况以后每况愈下,直至今日。然要人心不异,关键在于统治他们的人。”《政议》各篇之论说,都是说明这个意思。

何瑭,字粹夫,武陟人。七岁时,见家供佛像,坚决请求去掉。十九岁读许衡、薛蠧的遗著,废寝忘食。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选为庶吉士。阁试考题为《克己复礼为仁论》,何瑭在其文章中写道“:仁就是人,礼是人的元气,它现受到风寒暑湿的侵蚀。人若能不为邪气所侵,则元气复,元气复就成为人了。”此言为学人们推崇。刘瑾窃取朝政后,有天赠翰林每人一把川扇,有的去拜见刘瑾。当时瑭为修撰,对刘瑾只行长揖礼,瑾怒,不赠扇给瑭。受赠者又去拜谢,何瑭严肃地说“:何必那样低三下四。”刘瑾大怒,追问谁讲此话。何瑭毫不畏缩地回答“:修撰何瑭。”他知道必为瑾所不容,多次上疏请求隐退。直到瑾被诛后,才复官。在给皇上讲经说史时,触犯忌讳,贬为开州同知。在开州修黄陵冈堤有功,升为东昌府同知。但他请求辞官回乡。

嘉靖初,起任山西提学副使,因守父丧而未赴任。服丧期满,起用他提学浙江。他在浙江重本求实,士气大变,不久,晋升为南京太常寺少卿。与湛若水等提倡古太学之法,学者一致推崇他为宗师。他历任工、户、礼三部侍郎,晋升为南京右都御史。不久退休。

当时,王守仁以道学著名于世。何瑭独默不语。他曾说:“陆九渊、杨简的学说流入禅宗,阻挡仁义的盛行。后世学者未学得子游、子夏的十分之一,而其议论却超过颜渊、曾子。这是吾道之大害。”在家乡居住了十余年,以孝悌忠信教育子孙。父母相继去世,哀痛不已。死后谥文定。所著有《阴阳律吕》、《儒学管见》、《柏斋集》十二卷。皆流行于世。

唐伯元,字仁卿,澄海人。万历二年进士。历任万年、泰和二县知县。为政有利于民,两县人民为他建立生祠。后调任南京户部主事,晋升郎中。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