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状况,仿朱子社仓,建立粮食的积散制度,实行计口浇田法,以备灾荒。
弘治七年(1494)回朝任户部员外郎,后任郎中,又出任江西提学副使。在江西,他祭祀周元公(周敦颐)祠,修白鹿书院学舍,安置学士。其教育思想以求知实践为本。江西地方风俗好听阴阳家的话,以致有父母死后数十年不葬者。邵宝下令:凡士子不葬父母者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于是相继安葬双亲者数以千计。宁王宸濠欲求他的诗文,被严厉拒绝。后宸濠谋反失败,官府清查他的文书,唯独没有邵宝的片纸只字。后调任浙江按察使,再升为右布政使。在与镇守太监勘察处州银矿时提出“:开银矿耗费多收获少,劳命伤财,恐怕会引发其他事变。”奏请终止其事。晋升为湖广布政使。
正德四年(1509)升为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刘瑾独揽政权,邵宝在京师绝不与他往来。瑾对漕帅平江伯陈熊十分不满,想要邵宝出面弹劾,遣校尉数人去把邵宝邀到左顺门,对他进行威胁,张彩、曹元自内出来对邵宝说:“你弹劾了平江伯,以后就没事了。”宝回答说:“平江伯是功臣之后,他总督漕运不久,没有大的过失,不知弹劾他什么。”张、曹二人哑口无言,过了三天,给事中弹劾陈熊和邵宝,勒令他辞官返家。
刘瑾被诛后,朝廷又起用邵宝,巡抚贵州,不久调任户部右侍郎,进升左侍郎,又命他兼左佥都御史,处置粮运事宜。又参与联合勘察通川城濠。不久,奏请回家奉养父母,御史唐凤仪、叶忠等奏请留用,于是拜为南京礼部尚书。他再次上疏辞职。世宗即位,起任前官,他再次恳请辞职,回家奉养老母,世宗允准。以后逝于家中,赠太子太保,谥文庄。
邵宝三岁丧父,对母亲过氏至孝。刚十岁时,母亲有病,他撰文祝告天地,愿减短自己的生命而使母亲益寿延年。后来辞官归家奉养母亲时,他左手已麻木,但仍从早到晚侍奉母亲,从不懈怠。其学问以程朱之学为本,曾说:“我愿做个名符其实的士大夫,不愿为假道学。”年轻时在南畿中举,受到李东阳的赏识。其诗文典雅,效法东阳。他博览群书,一有心得便记述下来,取程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之义,因取名为“日格子”其著作有《学史录》、《简端录》。巡抚吴廷举将此二书进呈朝廷。此外还有《定性书说》、《漕政举要》诸集若干卷。学者称他为“二泉先生”
杨廉,字方震,丰城人。父杨崇,曾任永州知府,受业于吴与弼弟子胡九韶。廉继承家学,早年就以文章著称于世。成化末年中进士,改为庶吉士。
弘治三年(1490),授南京户科给事中,第二年京师地震,杨廉就此事弹劾执政大臣。五年,借发生灾异的时机上陈六事:一、经筵停罢时,应令讲官每天轮流值班听候皇上询问。二、招回因直言规谏而遭贬谪的官员,不当限定台臣谏诤皇上登基后的事。三、治两浙、三吴水患,停止额外织造。四、招回隐退诸臣。五、修改法律条例。六、发生灾异应鞭策甚至罢免某些大臣。最后还说,凡国家大政方针,应招集大臣面议,给事中、御史随后驳正。这些意见孝宗都加以采纳。吏部尚书王恕遭到诽谤,廉奏请斥责诽谤者及奸邪之人,劝皇上不要被他们所迷惑。母亲去世,服丧期满,起任刑科官员。他奏请祭祀薛蠧,将其《读书录》贮存于国学。第二年三月,诏令下旬开经筵,为皇帝讲解经文。杨廉认为:“按成例,经筵一月举行三次,如果上月终开始,下月初即停止,那能进讲多少?而经筵开始后,隔日继讲,今迟一日开经筵,就会停一日之讲。”这个意见上呈给了皇帝。因父亲年迈,为就近奉养,调至兵科。宦官李广死,从他那里获得廷臣贿赂他的账册。谏官弹劾行贿的人,皇帝本想追究,但又中止。廉率领同僚力争,皇帝拒不接受惩办行贿者的请求。随后,廉申明祀典,认为宋儒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朱熹从祀之位应排在汉、唐诸儒之上。孔子故乡阙里的孔庙中,当改立木神位“,大成”本是乐名,用于作为谥号,不合谥法。这些意见均未采行。调南京光禄寺少卿。
正德初改任太仆寺卿,又改任顺天府尹。这时京都军队多次调遣,其车费动辄数千金。廉奏请用大兴县递运余银供给。还奏请豁免夏税粮一万五千石。考虑到州县会对百姓巧取豪夺,而设置“岁办簿”,登载税收,使地主官吏无法作弊。乾清宫遭火灾,廉极力陈奏时政之失误,但奏疏被扣留未进呈皇帝。第二年升南京礼部右侍郎,上疏劝阻皇帝南巡,这奏疏也未上报皇帝。武帝驻南京,命百官着军服朝见,廉认为不可,请求依照通常朝拜礼仪,还请皇上去谒见太庙,这些意见均被采纳。世宗即位,调任尚书。
杨廉与罗钦顺友好,讲求“居敬穷理”之学,认为文章必以《六经》为本。他自礼乐、钱粮至星历、算术,都知其本末。学者称他为“月湖先生”他认为帝王治国之道,最要紧的是按照《大学》中的教导。自从任给事中起就上书说“:向皇帝进讲,首先应该是《大学衍义》。”于是首先呈进《大学衍义节略》。在上疏议论大礼时,援引程颐、朱熹的话为证,并说:“今持异义的人都是根据欧阳修的话,然修于‘考’之一字,虽加于濮王,却未止于仁宗。而今不用于孝宗,这也是修所不同意的。”他八次上疏请求退休,至嘉靖二年(1523)允准。他在家住了两年便去世了,享年七十四岁。赠太子少保。谥文恪。
马理,字伯循,三原人。同乡尚书王恕居家讲学著书,马理从他交游,受到他的指教。杨一清督察学政,见马理、吕木冉、康海的文章,大加赞赏说:“康生善于文章,马生、吕生精通经学,都是天下才子。”马理乡试中举,进入国学,与吕木冉及林虑马卿,榆次寇天叙,安阳崔铣、张士隆,同县秦伟等,每日切磋学问,名震京都。高丽使者仰慕他们,把他们的文章抄录带回本国。马理因父母相继去世,未参加科举考试。安南使臣到京后,问主事黄清:“关中马理先生在哪里,为何没有做官?”外国人对他如此敬重。
正德九年(1514)中进士。当时杨一清为吏部尚书,立即提升马理为稽勋主事。告假归家。后起任考功主事。与郎中张衍瑞等劝阻皇帝南巡。皇帝不仅不采纳他们的意见,而且令他们跪在宫殿门口,施以杖刑,夺去俸禄。不久,马理又告假返乡,在家乡教授生徒,向他求学的人很多。嘉靖初年,起任马理为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在朝廷大殿上争论大礼问题。皇帝下诏将其逮捕入狱,再施以杖刑,剥夺俸禄。其后多次调任考功郎中。已故户部郎中庄绎,正德时首次引导刘瑾考核天下库藏。刘瑾败,庄绎也被削职。现在又有人奏请核查,当权者提出让马理担任此事。马理坚持不可,查核之事也就此停止了。嘉靖五年(1526),考察地方官吏,大学士贾咏、吏部尚书廖纪出于私怨,要除去广东副使魏校、河南副使肖鸣凤、陕西副使唐龙。马理力争,指出:“此三人督察学政,名著天下,一定要除去三人,就请把我马理除掉。”三人终免于罢职。第二年考核京官,罢黜张璁、桂萼党羽吏部郎中彭泽,而璁、萼竟得到皇帝的同意,留用彭泽。马理提升为南京通政参议,请求辞官而去。在家闲住三年,起任光禄寺卿,不久又告假回家。十年以后,再度起用为南京光禄寺卿。不久告老还乡。嘉靖三十四年,陕西地震,马理与妻皆蒙难。
马理的学问道德纯正深厚,居丧以古礼及司马光《书仪》、朱熹《家礼》的规定折衷使用,与吕木冉并为关中学者的宗师。穆宗即位,赠右副都御史。天启初,追谥忠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