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选任宫中官员,召拜春坊左赞善。第二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上书奏请明年岁首祭太庙之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当时,世宗称病不临朝,讳言太子临朝事,见洪先等人的奏疏,大怒道“:是料定朕一病不起!”亲手下诏谴责他们,并剥夺三人官职。
洪先归家后,更加钻研守仁的学说,而安于淡泊生活。他考图观史,凡天文、地理、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略战术、阴阳、算术等等,无不精通。至于人才、吏事、国计、民情都加访察。认为“:如果有一日为官,这些都是我要做的事情。”本县田赋一向有不均之弊,他呈请官府,要使百姓合理负担。官府将此委托于他,他便细心调查,清除了弊病。饥荒年月,他写信给郡守,得粟数十石,亲自与友人同去赈济饥民。流寇侵入吉安,知府张惶失措,洪先为他策划战略,使寇撤走。洪先素与唐顺之友好,顺之应召出仕,想约他同去做官,严嵩与他同乡,也准备起用他,都被他拒绝。
洪先虽崇信“良知”学,但未曾向守仁登门求教,总是以《易大传》所云“寂然不动”、周敦颐的“无欲故静”的主题思想来教导学人。他说“:读书人要学经邦济世,须以无欲为本,只有无欲才能出来治国,才能见识深远,精力充沛。”王畿认为良知本于自然,不借丝毫人力。洪先则不以为然,认为“世上岂有现成的良知者?”他虽与畿友好,但二人观点始终不同。山中有一石洞,过去是个虎穴,洪先移住在里面,命名“石莲”在那里谢客静坐,三年不出户。
隆庆初逝世,赠光禄少卿,谥文庄。
程文德,字舜敷,永康人。初受业于章懋,后追随王守仁。嘉靖八年(1529),与罗洪先同登进士。洪先第一,他第二,授翰林编修。因同年进士杨名弹劾汪钅宏,他被株连下狱,贬为信宜典史。钅宏罢官后,他被调任安福知县,后升兵部员外郎。父亲去世,他在墓侧守丧,三年不入室。服孝期满,起任兵部郎中,后升广东提学副使。但未赴任,又改为南京国子祭酒。母亲去世,服孝期满,起任礼部右侍郎。俺答侵犯京师,文德分守宣武门,将避难乡民都迁入城内。调任吏部左侍郎,随后,改掌詹事府。
嘉靖三十三年(1554),在西苑任职。所撰青词,颇有规劝皇帝的意思,世宗怀怨于心。有人推举他为南京吏部尚书,世宗怀疑文德是要远离他,故而命调南京工部右侍郎。文德上书辞职,并劝帝享安静和平之福。世宗认为是在讥笑他,而将文德削职为民。文德归家后,招收学生讲学。死后,因家贫不能置寿衣入棺安葬。万历年间,追赠礼部尚书,谥文恭。
吴悌,字思诚,金奚谷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授乐安知县,后调宣城知县,召入朝任御史。十六年,应天府进呈录取学生试卷,考官评语失书名,学生策问答卷多讥讽朝政。世宗大怒,逮考官谕德江汝璧、洗马欧阳衢,诏令下狱,贬官,知府孙懋等交南京法司惩处,停举子会试。悌为举子请求宽恕,因而也被诏令下狱,后出京巡视两淮盐政。海水淹没通州、泰州民舍,悌先以漕运粮食赈济,后奏报朝廷。不久,因病辞归故里。后还朝奉诏巡按河南。伊王典英骄横,但怕吴悌,致书称悌为友。悌回信说:“殿下是天子的亲藩,悌不敢为友。悌是天子的朝臣,也不是殿下之友。”伊王更加怕他。
夏言、严嵩都是吴悌的同乡,掌握朝政,众官都去拜见,看夏言穿着新做的官服,争着上前去恭维主人,而悌却站着不动。夏言问他何以如此,他从容地回答说“:等他们谈一会儿,然后我请示政务。”言的神色为之一变。严嵩专政,悌深恶痛绝,称病不出,居家达二十年之久。嵩垮台后,才起任原职。一年后,升为南京大理寺卿。当时吴岳、胡松、毛恺这些年逾花甲、久负声望的老人都是大理寺副卿,与悌并称“南都四君子”隆庆元年(1567),升悌为刑部侍郎。隆庆二年逝世。
悌崇信王守仁的学说。万历年间,其子仁度奏请朝廷抚恤。吏部尚书孙丕扬认为“:悌是理学名臣,不能按平常规格抚恤。”于是援黄孔昭的先例,赠礼部尚书,谥文庄。他家乡的人为他建祠,与陆九渊、吴澄、吴与弼、陈九川一同祭祀,称为“五贤祠”学者称悌为“疏山先生”
何廷仁,初名秦,字性之,雩都人。禀性温和敦厚,待人接物,满腔诚意。而同乡黄弘纲则相反,很难接近,对人从来不是和颜悦色,然而两人的志向、德行却相同。廷仁起初仰慕陈献章学说,后来从弘纲那里得知王守仁的学说。守仁征讨江西南安府桶罔时,廷仁去军中求见,拜他为师。嘉靖元年(1522),乡试中举后,又随守仁去浙东。廷仁治学立论平实。守仁死后,有人做过高之论,廷仁立即说“:这不是我老师的话。”授任新会知县后,他先去献章祠祭祀后,才到职视事。他注重宽政简刑,受到士民的爱戴。升南京工部主事,分管仪真,在征收芜湖税时,不私占一钱。任期满,即退休。
到守仁家求学的经常有数百人,来自浙东、江西的最多。其中善于阐发老师学说的要数黄弘纲、何廷仁、钱德洪、王畿。当时有人说:“江有何、黄,浙有钱、王。”然守仁的学说传至山阴、泰州者,流弊无穷,只有江西多注重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