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章一百七十三(10/10)

事。百官之升降、刑赏之予夺、御史台谏官之上书、侍臣之向皇帝奏事、中外的奏报、以至于钱粮、甲兵、诉讼、制作,总之,凡有关政事,无不随日记录,犹恐文书官吏有所记错或遗漏。故欧阳修奏请宰相监修,于年终检查修撰官每天所记录的事,有失职者惩处。这样,则《日历》不致有错误遗漏,以后修《会要》、《实录》都由此取材,百年之后,凡《纪》、《志》、《列传》也根据《日历》所记事实。这就是宋代历史之所以能精确的原因。

“元朝则不然,不设置《日历》和《起居注》。只有中书省设时政科,派遣一文学去掌管其事,然后将所记之事交付史馆。一皇帝驾崩之后,国史院只依时政科所交付的材料来修《实录》而已。这对史事必然疏漏,记述简略。幸而天历年间虞集仿效《六典》纂《经世大典》,使一代典章制度以及礼乐大体完备。

“因此,上次开局修《元史》,既有元十三朝《实录》,又有虞集《经世大典》可以参考,而且当时参加修纂诸公,如胡仲申、陶中立、赵伯友、赵子常、徐大年等,皆有史才史学,勤勉成书。至于元顺帝三十六年之事,既无《实录》可据,又无参考之书,惟凭采访,恐怕未必确实,语言未必通顺,首尾未必贯穿。以前参与编修的诸公,有的已受官任职,有的隐归山林,都散走了,而要以我这不才又多病之人来承担继续修撰,我虽愿达到执事的希望,但又如何做得到!谨上此书说明情况,请求明察。”

一夔后未参加续修《元史》。不久,荐任杭州教授,召回朝修纂《大明日历》,书成后,要授他翰林院官,因患足病而辞归。

赵捴谦,本名古则,后更名谦,余姚人。幼即孤贫,寄食于山中寺庙,与朱右、谢肃、徐一夔等以文交游。天台郑四表精通《易经》,捴谦则向他学习《易经》,定海乐良、鄞县郑真都深明《春秋》,山阴赵亻叔长于解说《诗经》,迮雨善于乐府,广陵张昱工于诗歌,无为吴志淳、华亭米芾工于草书、篆书和隶书,捴谦都以他们为友。他精通《六经》、诸子百家之学,尤其精于六书,做《六书本义》,又做《声音文字通》,当时人称为“考古先生”

洪武十二年(1379),太祖命文学侍臣修《正韵》,当时,捴谦二十八岁,应聘入京师,授中都国子监典簿。久后,召为琼山县学教谕,洪武二十八年逝于番禺。

其后,门人柴钦在修《永乐大典》时,建议将其师所撰之《声音文字通》收编进去。朝廷命立即去捴谦家中索取。

杨基,字孟载,祖籍四川嘉州,祖父在吴做官,基出生在吴,故也是吴人。杨基九岁能背诵《六经》,长大后著书十万余言,题名《论鉴》。元末战乱,基隐居于吴中赤山。张士诚请他去任丞相府记室,未多久即辞去了,客居于铙介家中。明军攻下平江,基因为是饶氏家中之客而被安置于临濠,随即迁于河南,洪武二年(1369)放回。不久,起任基为荥阳知县,又贬到钟离。其后被荐举为江西行省幕官,因省臣得罪,他也被夺职。洪武六年,又起用为官,奉使至湖广。召回京,相继授兵部员外郎、山西副使。晋升为按察使,因被诬陷而夺官,贬去服劳役,死于做工之地。

此前,会稽杨维桢客居于吴中,以诗自豪。基在维桢家做客时,赋《铁笛歌》一首,维桢惊喜,与基共同做东,对一同来游的人说:“我在吴又得一铁,你们向他学习比向老铁学要好。”

王行,字止仲,吴县人。幼随父住在卖药者徐翁家中,徐妈妈好听小官们的故事,行每天写几本为老妈妈讲诵。徐妈妈很高兴,说给老翁听,老翁教他读《论语》,今天讲授,他明日即可背诵,翁十分惊异,把家中所有的书尽数让他攻读,于是基本能贯通经史及百家之言。不到二十岁便拜别老翁,去齐门招徒授学,名士都与他交往。富人沈万三聘他去家中教导子弟,学生每成文一篇,酬白银数十两,行立即离去。洪武初年,地方官府延请他为学校教师,随后又辞去,隐居于石湖。其二子在京服役,行去看望,凉国公蓝玉将他接到家中居住,并多次向太祖举荐,太祖召见了他。以后玉被诛,行父子也株连处死。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