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埙两次入选。费时六月而成书,诸儒多授官,只有赵埙、朱右、朱廉三人不受而归。
陶宗仪,字九成,黄岩人。父名陶煜,元代任福建、江西行枢密院都事。宗仪年少时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但不中即罢,潜心钻研古学,在浙东拜张翥、李孝先、杜本等人为师。其诗文均有造诣,尤其精于篆文书法,一生不肯为官。洪武二十九年(1396)率领其学生赴南京参加礼部会试,宣读《大诰》。归家不久即病逝。著有《辍耕录》三十卷。他对《说郛》、《书史会要》、《四书备遗》等书,进行修残补缺,使传于世。
顾德辉,字仲瑛,昆山人。其家世代无授官封爵之人,却也富有,而他轻财好客,豪放不拘。三十岁才立志读书,购买古书、名画、彝鼎、古玩等,别建一室于茜泾西,题名曰“玉山佳处”从早至晚与宾客在此饮酒赋诗。四方文学之士如河东张翥、会稽杨维桢、天台柯九思、永嘉李孝光等以及僧道如张雨、于彦、成琦、元璞等人,都来做客。其园林池水亭台楼阁之盛,图书史籍之多以及送人礼物、声伎等等,在当时是首屈一指。德辉才情并茂,与诸名士不相上下。
曾中秀才,授会稽教谕,又征为浙江行省官员,他都不去就任。张士诚占据苏、浙,招收知名之士,东南儒士不少去投附。士诚欲强迫德辉去做官,他拒绝了,隐居于嘉兴之合溪。不久,因其子元臣为元水军副都万户,封德辉为武略将军、飞骑尉、钱塘男爵。母亲去世,他回到绰溪。士城再次征用他,他便断发守孝于母亲墓边,自号“金粟道人”太祖平吴后,父子迁居濠梁。洪武二年(1369)逝世。
不久,召埙回朝编修日历,授翰林编修。高丽遣使来朝贡、赐宴,作乐,使者因有国丧而辞谢。埙向太祖进言说“:小国之丧,不废大国之礼。”太祖非常高兴,命他与宋濂同在史馆任职,濂待他以兄。曾奉诏撰《甘露颂》,太祖称赞写得好。出京任靖江王府长史。寿终。
孙作,字大雅,江阴人。其文纯正雅典,言之有据。曾著书十二篇,总名为《东家子》,宋濂为他做《东家子传》。元末,携家避乱于吴,将其他东西都抛弃了,唯独载书两筐。张士诚请他去做官,他因母病立即辞官归家,客居于松江,大家都为他买田置屋居住。洪武六年(1373),朝廷聘他去编修《大明日历》,授官翰林编修,而他请求改任太平府教授。后朝廷召他回京任国子监助教,不久又为中都助教,仅一年又回到国子监,提升为司业。逝于家乡。
袁凯,字景文,松江华亭人。元末为府吏。博学有辩才,发起议论来有如暴风一般,往往使在座的人难以对付。洪武三年(1370)被荐举授为御史。国初,武臣恃功骄横,得罪的人日多,凯上书说“:诸将习于用兵,恐不知君臣之礼,请于都督府聘请通经学古之士,令诸武臣去都堂听讲,这样才是他们保族保身之道。”太祖采纳他的建议,令御史台和中书省聘请名士轮流在午门为诸将讲经说礼。太祖审判罪犯后,怕凯送皇太子复审时,会怜悯他们而宽大处理。凯回来后,帝问道:“朕与太子谁处理得对,”凯叩头回答说:“陛下之法正直,太子之心慈。”太祖认为他老奸巨猾,两面讨好而厌恶他。凯惶恐不安,告假回乡。不久寿终。
袁凯工于诗,颇有名声。性诙谐,自号“海叟”他常背披乌巾,倒骑黑牛,游于九峰山间,爱管闲事的人把他绘成图。有次,在杨维桢家做客,有位客人拿出所赋《白燕诗》请大家看,凯微笑不语,另做一篇献与大家,维桢大惊,十分欣赏,给每个客人传阅,由此人们叫他“袁白燕”
高启,字季迪,长洲人。学识广博,工于诗词。张士诚占据苏浙,启在外祖父家,住于吴淞江之青丘。洪武初年,被荐举,与同县谢徽被征召参与编纂《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又命他教授诸王。洪武三年(1370),帝在宫中楼台召见他们,升启为户部右侍郎,徽为吏部郎中。启奏称自己年少不敢当此重任,徽也极力推辞,蒙恩准,随后赐他俩白金放还。启曾赋诗,诗中有所讽刺,太祖甚为不满,但未表示出来。启归家后,居于青丘,靠教书为生。知府魏观将他家迁到郡城,旦夕相见,二人相处甚欢。观因改修府衙而受到谴责。太祖见到启为府衙所做的上梁文,大怒,将启处斩。时年三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