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章一百七十三(8/10)

山人”

危素,字太仆,金奚谷人,唐抚州刺史危全讽之后。危素年少即通《五经》,登门向吴澄、范木亨求学。元至正元年(1341),因大臣的推荐,朝廷授为经筵检讨。参预编修宋、辽、金三史及注《尔雅》,书成赐金及宫女,均不受纳。由国子助教升翰林编修,编纂后妃等传。由于有些记载遗失,无据可依,危素便买了一些饧饼馈送宦官,向他们询得一些实情,写进书中,终成全史。后历任太常博士、兵部员外郎、监察御史、工部侍郎,最后至大司农丞、礼部尚书。

这时,时局已不稳定,危素多次上章议论朝政之得失。至正十八年(1358),参预中书省事,提出一系列建议:请专任平章定住总领西部兵马;毋迎帝师以误军事;用普颜不花为参政,经略江南;立兵农宣抚使司以安定畿内;任贤守令来安抚流民,等等。并说:“今日之事,应卧薪尝胆,力图中原。”不久,晋升为御史台治书侍御史。二十二年,拜参知政事。不久,又任翰林学士承旨,出任岭北行省左丞。因其建议不为朝廷采纳而弃官隐居房山。

素为人刚直,多次向朝廷建议,又敢于任事。上都宫殿遭火灾,朝廷令重建大安、睿思二阁,为素谏止。他奏请皇帝亲至南郊祭天,另筑北郊祭地,斥责天地合祭的错误。在向皇帝讲述时,陈述民间疾苦,朝廷因而诏发钱粮,赈济河南、永平的饥民。淮南兵乱,素去进行考察,自行决定发官币,赈济维扬、京口饥民。

素在房山住了四年,明军将进至燕京,淮王贴木儿不花代理国政,起任素仍为翰林学士承旨。素刚到京,明军就进入燕京,素跑到报恩寺投井自尽,被该寺僧人大梓救起,劝他说:“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国史之死。”素才息自尽的念头。明军迫近史库,素去求援镇抚吴勉等救出,从而使《元实录》未受损失。

洪武二年(1369),授翰林侍讲学士,他多次探求元兴亡的原因,且奉诏撰《皇陵碑》,都令太祖满意。不久,因没有上朝而被劾罢官。一年后又复职,兼弘文馆学士。皇帝赐他小车,准免朝拜。太祖赐宴诸学士,多次遣宦官劝酒,并亲赋诗一首以显示对臣子们的恩宠,并命各学士也赋诗进呈。素的诗最后写成,太祖看后连声称好,说:“素老成,有先天下忧而忧之意。”这年素已年高七十。御史王著等认为素本是亡国之臣,不宜列入侍从。于是将他谪居和州,守余阙庙。一年后去世。

早在至元年间,西域僧人嗣古妙高要毁掉宋朝皇帝在会稽的诸陵墓。夏人杨辇真珈为江南总摄,把宋徽宗以后的皇陵掘出,以攫取金宝,将帝后的遗骨收集起来葬于杭州故宫,上筑一塔,名曰:“镇南塔”,以表示镇服。还把宋理宗的头骨用作饮器。真伽倒台后,其财产都被没收归官,头骨也送入宣政院,赐给所谓“帝师”素在翰林院受皇帝召见时,详细讲述了事情的原尾。太祖叹息不已。命北平守将从西域僧人那里购得头骨,诏令官府暂时安葬于高坐寺西北。第二年,绍兴进献永穆陵图,将理宗头骨葬于宋朝陵园。这件事实际上是危素提议的。

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人。父名一清,元代为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以宁八岁时,有人指控其伯父,县衙将其伯父逮捕下狱,以宁到县衙去讲理。知县认为此孩童非凡,命他赋《琴堂诗》,他秉笔立就,伯父得以释放,以宁由此闻名。元泰定年间,他以通《春秋》而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而晋升为六合府尹。因某事犯法而免官,滞留江、淮十年之久。元顺帝征他为国子助教,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在朝中,一些有声望的学者如虞集、欧阳玄、揭亻奚斯、黄氵晋等,相继去世,以宁有才华,博学强记,闻名于时,人称“小张学士”

明军占据元朝京都北京,以宁与危素都被召到明都南京,对皇帝的询问都做了满意的回答,授侍讲学士,特别受到宠遇。太祖曾登钟山,以宁与朱升、秦裕伯等扈从拥翠亭,帝给纸笔命他们赋诗。

洪武二年(1369)秋,以宁奉旨出使安南,封其主陈日火奎为国王。临行时,太祖题诗一首送行。他刚入安南境,陈日火奎死。安南人请求将皇帝诏书授其嫡长子,以宁不肯。在洱江留居三天,告谕王子去向朝廷告哀,请求承袭王爵。以宁得朝廷之命,等待后派的使者林唐臣到后再入安南境办事。他在安南教王子服丧三年,令安南人仿效中国行叩拜礼。太祖闻知,嘉奖以宁,赐诏书,把他比作陆贾、马援,又赐御制诗八章。后逝于回国途中,诏令地方官府送灵柩归其故乡,沿途州县都要祭奠。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