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酣以往,秉笔而书;或戴华阳巾,披羽衣,坐在船中,吹铁笛,做《梅花弄》;或呼歌女唱《白雪》之辞,自己以琵琶伴奏,宾客皆翩翩起舞,自以为是神仙中人。
洪武二年(1369),太祖召集诸儒士编纂礼乐书,因维祯是前朝有声望的文学之士,遣翰林詹同带着礼物去登门聘请,维祯辞谢说:“岂有将入土的老妇再嫁的吗?”第二年又令地方官府去敦促他入京,维祯赋《老客妇谣》一章进呈,并称“:皇帝可以使我用尽自己的才能,但不能强迫我做不能做到的事,否则我就跳海自尽。”帝只得允许他不参加礼乐书的编纂工作,但仍赐车接他来朝廷,留住了一百一十天。他所写的编纂凡例定稿后,即呈请回乡,太祖成全了他的愿望,仍备车送他归还。史馆高级官员在西门外设置饯别帷帐,宋濂赠诗曰:“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对他十分尊崇。维祯抵家不久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五岁。
维祯的诗名噪一时,号“铁崖体”,与永嘉李孝光、茅山张羽、锡山倪瓒、昆山顾瑛为诗文之友,与碧桃叟释臻、知归叟释现、清容叟释信为僧道之友。张雨称维祯的古乐府诗与杜少陵、二李不相上下,有绝代金石之声。宋濂称赞维祯的论文,如看商周的青铜器皿,云雷成文,寒光四射。其诗震天动地,严峻庄重,下笔如神,不愧为名家之作。
维祯迁居松江时,与华亭陆居人及侨居的钱帷善一唱一和。陆、钱二人死后,与维祯同葬于干山,人们视为“三高士”墓。
胡翰,字仲申,金华人。幼时聪明超常。七岁时,在路上拾金,坐待失主来取。长大后从兰奚谷吴师道、甫江吴莱学古文,又向同乡许谦登门求教。当时,同郡黄氵晋、柳贯以文章远近闻名,而看了胡翰的文章后,满口赞誉。漫游至元朝都城,公卿交口称赞。他与武威余阙、宣城贡师泰为至交。有人劝他去做官,他不去,回到家乡。元末天下大乱,他避乱于南华山,著书立说,自有乐趣。其文章与宋濂、王。。不相上下。太祖攻下金华,召见他,命与许元等在中书省任职。后来侍臣中又有人向太祖推荐胡翰,太祖召他至金陵。当时朝廷正在金华征民为兵,翰从容谏劝道:“金华人多是读书人,很少练习武艺,征他们为兵,是徒费军饷!”太祖立即下令停征。授翰为衢州教授。洪武初,聘他参与修纂《元史》,书成后,受赏而归。他喜爱北山的泉石,筑屋于山下,留恋于此十数年而终,年七十五岁。学术著作有《春秋集议》,其文有《胡仲子集》,其诗有《长山先生集》。
苏伯衡,字平仲,金华人,宋朝门下侍郎苏辙的后裔。父亲苏友龙,受业于许谦,做过肖山县令。
伯衡机敏无双,博览群书,古文写得好,元末为本乡贡生。太祖设礼贤馆,伯贤应召。太祖称帝之前三年,任命他为国子监学录,后任学正。由于他人的举荐,太祖召见他,升为翰林编修,但他辞归省亲。洪武十年(1377),学士宋濂退休,太祖问谁可代替,宋濂回答道“:伯衡是臣的同乡,学问渊博,道德高尚,文章蔚为可观。”太祖立即召见他,他却因病辞谢。洪武二十一年,受聘主持会试。事毕又辞职返乡。不久,聘为处州教授,因对朝廷的奏章中有错误而被交司法官问罪处死。两个儿子苏恬、苏怡为救父也被处死。
王冕,字元章,诸暨人。年幼家贫,给人放牛,因多次贪听私塾读书,很晚才归,丢失了牛,屡遭父亲痛打,但他始终不改。母亲说:“冕儿既然如此痴心向学,由他去吧。”于是王冕躲在庙里,夜间借佛前油灯读书。会稽人韩性非常器重他,收为弟子。韩性死后,诸生奉王冕为师。
王冕多次参加科举,但每试不中,从此放弃科举仕途,北游燕京,在元秘书监泰不花家中的教馆为师。泰不花推荐他出来做官,王冕极力推辞。他常说天下将会大乱,便带着妻子儿女隐居于九里山中,屋前舍后种梅树千株,桃杏各五百株,自号“梅花屋主”他工于画梅,求画的人日月不断。他自己也靠做画换米度日。他曾仿《周官》著书一卷,认为“持此书辅助明主,可以完成伊尹、吕尚经邦济世之功业。”太祖在婺州访得王冕,安置在幕府,授予咨议参军。但刚接任便一夕病卒。
戴良,字叔能,浦江人。通经、史、诸子百家及医、卜、佛、老之说。从黄氵晋、柳贯、吴莱学古文。柳贯逝世后,良为他料理家务。太祖初平定金华,命良与胡翰等十二人在中书省任职,每天二人轮流为太祖讲解经史,论述治国之道。第二年,授良为学正,与宋濂、叶仪等一同训导诸生。太祖班师,良忽然弃官而去。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顺帝授良为江北行省儒学提举,良见元朝大势已去,避居于吴中,投附于张士诚。以后,又见士诚将败,携家取海道抵登、莱,准备投奔扩廓贴木儿,由于道路不通,在昌乐寓居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