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称“四大家”璘之诗仿效唐人,注重情调。王韦的诗委婉华丽而失于纤弱。沂诗与韦相同。应登才思如泉涌一般,落笔千言。璘与应登偏向于李梦阳,而韦、沂则颇不以为然。沂、韦、应登三人的仕途都不如顾璘。陈沂字鲁南,正德中进士。王韦字钦佩,弘治年间中进士。朱应登字升之,弘治中进士。
南京自洪武、永乐初以来,文章讲求风雅的气氛不隆,自璘主持词坛以后,士大夫们争相附会风雅,诗的格调大为改观,直到明末还是如此。
郑善夫,字继之,闽县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由于父母相继逝世,于正德六年(1511)才出任户部主事,负责征收浒墅关税,以清廉有节操而闻名。太监刘瑾虽诛,但一些受皇帝宠爱的人仍旧当道。善夫愤慨之下,告假还乡。筑草堂于金鳌峰下,题为“迟清亭”,每日在此读书,声称要“等待天下政治清明”很少与人交游,天晚还未吃饭,却欣然自得。起任礼部主事,进升员外郎。武宗要南巡,善夫与同僚急切谏阻,受到皇帝的鞭笞,罚跪五日。善夫草拟了奏疏藏于怀中,嘱咐仆人说:“我死后,你立即将此奏疏进呈皇帝。”幸未死,叹息道:“时事如此,还能不顾羞愧而立于朝廷!”于是请求辞职归家,未准。第二年又极力申请,这才获准归家。嘉靖改元(1522),由人举荐,起任南京刑部郎中,还未上任,又改为吏部郎中。行抵建宁,便道游览武夷、九曲,因风雪受寒又无粮食,患病而逝,年三十九岁。
善夫品行端正,七弟妹的婚嫁全由他出资操办;母舅家相继去世二十七人,也都是他予以安葬。所交结者全是名士,其中,与孙一元、殷云霄、方豪尤其友好。做诗竭力摹仿杜甫。
陆深,字子渊,上海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二甲第一,选庶吉士,授编修。刘瑾嫉妒翰林官高于自己,把他们均改为京外官,深也在内,为南京主事。瑾诛后,深复职,历任国子司业、祭酒,充经筵讲官。他奏请令阁臣不得改窜讲官所撰的经筵讲义,因而得罪了内阁辅臣,被贬为延平同知。后晋升山西提学副使,又任浙江提学副使,官至四川左布政使。四川松茂地区诸民族反叛,朝廷派兵征讨,深负责调运军饷有功,赐金币。嘉靖十六年(1537)召回京任太常卿兼侍读学士。世宗南巡,深掌管皇帝行宫翰林院印,皇帝删去“侍读”二字。进升詹事府詹事。后退休,死后谥文裕。
陆深,年少时与徐祯卿相互切磋,故文章有名。工于书法,仿李邕、赵孟兆页。然为人颇傲慢,因此,人们对他稍有非议。
王圻,字元翰,上海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授清江知县,调万安知县。升为御史,与当政宰相不和,出京为福建按察佥事,又贬为邛州判官。历任进贤、曹县两县知县,开州知州,官至陕西布政参议。奏请归家奉养父母,在淞江边筑一室,环室种梅树万棵,命名为“梅花源”以著书为业,虽年过七十,仍日夜著书不停,直至三更。所撰《续文献通考》,此书流行于世。
原先,圻因奏议为赵贞吉推崇。张居正与贞吉有积怨,暗示圻攻击贞吉,圻不从。高拱是圻中进士的主考官,与徐阶不和,认为圻是徐阶的同乡,偏袒他而不帮助自己,对圻心怀怨恨,伺机报复。
王廷陈,字穉钦,黄冈人。父济,曾任吏部郎中。廷陈自幼聪慧超人,但好玩耍,父亲打他,他大呼道“:大人为何虐待天下名士!”正德十二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更加有才华而放纵不羁。武宗下诏南巡,廷陈与同馆舒芬等七人准备上疏劝阻,为馆师石王缶极力制止。廷陈做《乌母谣》写在墙壁上进行讽刺,王缶及当政者都不高兴。随后仍上疏,武宗大怒,施行廷杖,罚跪五日。这时他改任吏科给事中,因此事而出京为裕州知州。
廷陈本来就不好好学习如何做官,加上因失职而受到谴责,文书档案堆满一桌,不去审阅。夏天赤脚坐在公堂上审案,见飞鸟集中栖息在庭内树上,他立即叫控告人停止起诉,自己取弹子去打鸟。上官到他这地方来,他不去迎接。布政使陈凤梧及巡按御史喻茂坚来到他所管辖的裕州。因为凤梧是他考进士的主考官,所以特意出迎。凤梧嘱咐他:“你待我固然好,御史即刻就来,你更应要加倍谨慎迎候。”廷陈点头答应了。御史喻茂坚对廷陈平素来傲慢非常不满,有意压压他的威风,到来时借一桩小事鞭打州吏。廷陈为其属吏下跪求情,茂坚更加厉害。廷陈大骂:“陈公害苦了我!”便径直上堂去把茂坚揪下来锁在公堂内,不给他饮食,并准备报告上级。茂坚狼狈不堪,凤梧从中调解,茂坚连夜逃走。不久,茂坚上章弹劾廷陈,恰巧裕州有个要逮捕归案的人跑了,更是弹劾廷陈违法,将他逮捕下狱,削官归乡。世宗即位,以前因直言亟谏而被贬谪的人都复了官,唯独廷陈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