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怀州。宋升为防御。金改南怀州,又改沁南军。元初复为怀州。太宗四年,行怀孟州事。宪宗六年,世祖在潜邸,以怀孟二州为汤沐邑。七年,改怀孟路总管府。至元元年,以怀孟路隶彰德路。二年,复以怀孟自为一路。延祐六年,以仁宗潜邸改怀庆路。户三万四千九百九十三,口一十七万九百二十六。领司一、县三、州一。州领三县。
录事司。
县三
河内,(中。)修武,(中。)武陟。(中。)
州一
孟州,(下。)唐置河阳军,又升孟州。宋隶河北道。金大定中,为河水所害,北去故城十五里,筑今城,徙治焉。故城谓之下孟州,新城谓之上孟州。元初治下孟州。宪宗八年,复立上孟州,河阳、济源、王屋、温四县隶焉,设司候司。至元三年,省王屋入济源,并司候司入河阳。领三县:
河阳,(下。)济源,(下。太宗六年,改济源为原州。七年,州废,复为县。至元三年,省王屋县入焉。)温县。
卫辉路,(下。)唐义州,又为卫州,又为汲郡。金改河平军。元中统元年,升卫辉路总管府,设录事司。户二万二千一百一十九,口一十二万七千二百四十七。领司一、县四、州二。
录事司。
县四
汲县,(下。倚郭。)新乡,(中。)获嘉,(下。)胙城。(下。旧以胙城为倚郭。宪宗元年,还州治于汲,以胙城为属邑。)
州二
辉州,(下。)唐以共城县置共州。宋隶卫州。金改为河平县,又改苏门县,又升苏门县为辉州,置山阳县属焉。至元三年,省苏门县,废山阳为镇,入本州。
淇州,(下。)唐、宋、金并为卫县之域,曰鹿台乡。元宪宗五年,以大名、彰德、卫辉籍余之民,立为淇州,因又置县曰临淇,为倚郭。中统元年,隶大名路宣抚司。至元三年,立卫辉路,以州隶之,而临淇县省。
河间路,(上。)唐瀛州。宋河间府。元至元二年,置河间路总管府。户七万九千二百六十六,口一十六万八千五百三十六。领司一、县六、州六。州领十七县。
录事司。
县六
河间,(中。倚郭。)肃宁,(下。至元二年,废为镇,入河间县,后复旧。)齐东,(下。宪宗三年,隶济南路。至元二年,还属河间路。)宁津,(下。宪宗二年,属济南路,至元二年,隶河间。)临邑,(下。本属济南府,太宗七年,割属河间。宪宗三年,还属济南。至元二年,复属河间。)青城。(下。本青平镇,太宗七年,析临邑、宁津地置县,隶济南。中统置青城县,隶陵州。至元二年,隶河间。)
州六
沧州,(中。)唐改景城郡,复仍为沧州。金升临海军。元复为沧州。领五县:
清池,(中。)乐陵,(中。)南皮,(下。)无棣,(下。至元二年,并入乐陵县,以县治入济南之棣州,寻复置。)盐山。(下。)
景州,(中。)唐观州,又改景州。宋改永静军。金仍改观州。元因之。至元二年,复为景州。领五县:
蓚县,(中。旧属观州,元初升元州,后复为蓚县。)故城,(中。元初隶河间路。至元二年,并为故城镇,属景州。是年,复置县还来属。)阜城,(下。)东光,(下。)吴桥。(中。)
清州,(下。)五代置乾宁军。宋为乾宁郡,大观间以河清,改清州。金为乾宁军。元太宗二年,改清宁府。七年,又改清州。至元二年,以靖海、兴济两县及本州司候司并为会川县,后复置清州。领三县:
会川,(中。)靖海,(下。)兴济。(下。)
献州,(下。)本乐寿县,宋隶瀛州,又隶河间府。金改为寿州,又改献州。元至元二年,以州并入乐寿,直隶河间路,未几复旧。领二县:
乐寿,(中。附郭。)交河。(中。至元二年,入乐寿,未几如故。)
莫州,(下。)唐置鄚州,寻改为莫。旧领二县,至元二年,省入河间,未几仍领二县:
莫亭,(下。倚郭。至元二年,与任丘俱省入河间县,后复置。)任丘。(下。)
陵州,(下。)本将陵县,宋、金皆隶景州。宪宗三年,割隶河间府。是年升陵州,隶济南路。至元二年,复为县。三年,复为州,仍隶河间路。
东平路,(下。)唐郓州,又改东平郡,又号天平军。宋改东平府,隶河南道。金隶山东西路。元太祖十五年,严实以彰德、大名、磁、洺、恩、博、浚、滑等户三十万来归,以实行台东平,领州县五十四。实没,子忠济为东平路管军万户总管,行总管府事,州县如旧。至元五年,以东平为散府。九年,改下路总管府。户四万四千七百三十一,口五万一百四十七。领司一、县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