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字允中,初姓贺氏,名惟一,后赐姓蒙古氏,名太平。祖贺仁杰,父贺胜。贺胜受冤而死时,太平尚年幼,泰定帝为其父雪冤并抚恤太平。
太平性情开朗,为人正大,虽年幼却如老成人,曾拜赵孟兆页及云中吕弼为师。太平起初是承袭父职为虎贲亲军都指挥使,不久升为陕西汉中道廉访副使。文宗召为工部尚书,总管奎章阁工事。又委任为上都留守同知。顺帝元统初年(1333),任命为枢密副使,不久升为同知枢密院事,调任御史中丞。当时中书省有个参议叫佛家闾,是个奸佞小人,御史台臣弹劾其罪,而宰臣包庇他,弹劾无效,太平因此借病辞职住家中。
至正二年(1342),朝廷委任他为中书参知政事,辞谢;又晋升他为中书右丞,还是辞谢。直到御史祁君璧再度弹劾佛家闾并罢他的官,太平这才入朝就职。就任后实行一系列措施:宗室诸王每年所赐禄米、衣料不均,太平奏请皇上赏赐厚薄要平均;守令多失职,奏请以台阁名臣充任;遣使考核各地官吏的政绩,最好的增加俸禄,赏赐金银布帛;辽、金、宋三朝历史未修纂成功,太平竭力赞助并亲任总裁,完成其编修;市上粟贵银贱,太平用官府的钱派人收购,所得不少,其后用兵,粮饷充足。四年,升中书平章政事。五年,调任宣徽院使。
至正六年,拜御史大夫。按朝廷惯例,御史一职非蒙古皇族之姓不授,太平因而推辞,皇帝特诏赐蒙古姓并改其名。七年,任中书平章政事,国王朵而只为左丞相。朵而只提出“非得太平不与共事”,于是这年十一月拜太平为左丞相,朵而只为右丞相。至正七年,顺帝诏令修纂《后妃传》、《功臣传》,特命太平同监修国史,这是对他的特殊优遇。太平奏请:对于有妻室儿女的僧道,勒令还俗为民,以减少国家无谓的消耗;核实官俸,以防冒领;请赐经筵讲官坐,以尊崇圣贤之学;设立行都水监,以治理黄河。他还荐举隐士完者笃、执礼哈郎、董立、张枢、李孝光等人。当时天下无事,朝廷稽考古代典礼制度,凡被废者再兴办起来。太平平时好采访人才,不问南北都记录于册,届时推荐任用。
原先,脱脱被罢相位,居于西部。其父马札儿台卒,太平奏请让脱脱归葬其父,以全孝道。中书省一些人感到为难,太平道“:脱脱忠于王室,大义灭亲,今父亲病逝而不归葬,这岂不是怠慢了他。”再三向皇上请求,终于使脱脱能归家葬父。脱脱还朝拜为太傅,并不知道是太平为他出的力,反而听信汝中柏的谗言而与太平不和,要中伤太平。中书参政孔思立等,都是当时名士,为太平提拔任用,均被脱脱诬告而罢官。至正九年七月,降太平为翰林学士承旨,又诬劾他有过失,说他的儿子也先忽都不应越分娶宗室女为妻。脱脱之母知道这些事后对脱脱兄弟说:“太平是好人,对你们有何害而要除去他而后快!汝兄弟若违背我的话,那就不是我的儿子。”侍御史撒马笃在朝中扬言道:“御史欲害正人君子,败坏御史台的纲纪,天下以后将怎么治理?”太平因而卧病不起。太平的旧幕僚劝太平自杀,太平说:“我本无罪,当听命于天,若自杀,反而被认为我真有罪了。”还至奉元,杜门谢客,以读书论史而自娱。
河南人民掀起反元斗争。至正十五年(1355)诏命太平为江浙行省左丞相。尚未启程又改为淮南行省左丞相兼知行枢密院事,总领各路兵马,屯驻于济宁。当时诸军在外日久,苦于粮饷不足,太平命官府给驻军发给耕牛、农具、麦种,自给自足,所以从济宁到海州,不扰民而军饷充足。计划设立士兵元帅府,士兵轮流耕田作战。至正十六年,移镇益都,不久委任为辽阳行省左丞相。他籴粟供给京师,处置有方,从不扰害百姓。
至正十七年五月,召太平回朝任中书左丞相。这时毛贵占据山东,由河间进逼京师,朝廷内外惊骇异常,有人提出迁都,附和者异口同声。太平竭力反对,起用同知枢密院事刘哈剌不花于彰德,领兵抗击,大败毛贵军,京城得以安然无事。与此同时,浙西义军张士诚降,晋、冀、关陕一带,察罕铁木儿屡奏捷报,京城人心一致,有中兴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