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坐以重罪。请行宣政院设崇教所,拟行省理问官,秩四品,以治僧狱讼,从之。寻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三年,迁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明年,入为中书平章政事。七年,出为江南行台御史大夫。寻召拜御史大夫,所荐用御史,必老成更事者。八年,进金紫光禄大夫,请老,不许,加太尉。御史劾罢之。退居姑苏。
十二年,江淮盗起,帝命为南台御史大夫。纳麟承诏即起。仍命兼太尉,设僚属,总制江浙、江西、湖广三省军马。诏遣直省舍人海玉传旨尉谕之。纳麟北面再拜曰:“臣虽耄老,敢不黾勉从事,尽余生以报陛下!”至则修筑集庆城郭。会江浙杭城失守,淮南行省平章政事失列门引兵往援,次于采石。纳麟使止之曰:“闻杭贼易破不足忧,今宣城危急,先宜以兵救宣城。”乃调典瑞院使脱火赤率蒙古军应之,大破贼于堈下门,宣州以安。已而贼陷徽州、广德、常州、宜兴、溧水、溧阳,蔓延丹阳、金坛、句容,略上元、江宁,游兵至钟山,集庆势甚危。纳麟乃力疾治兵,部署士卒,命治书侍御史左答纳失理守城中,中丞伯家奴戍东郊。是时湖广行省平章政事也先帖木儿军和州,纳麟遣使求援。也先帖木儿曰:“我奉命镇江北,不敢往援江东。”纳麟复遣监察御史郑鄈力促其行。也先帖木儿引步骑度采石,至台城,入候纳麟疾。纳麟喜,即以其故闻于朝。已而也先帖木儿兵东趋秣陵,杀贼二千余人,平湖熟镇,尽复上元、江宁境,乘胜入溧阳、溧水,贼溃奔广德,其据龙潭、方山者奔常州。时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三旦八、右丞佛家闾亦引兵来会。所在群贼皆败北,州郡悉平。
十三年,纳麟固请谢事,从之,命太尉如故,乃退居庆元。十六年九月,诏以江南行台移置绍兴,复以纳麟为御史大夫,仍太尉。明年,移治绍兴。十八年,赴召,由海道入朝,至黑水洋,阻风而还。十九年,复由海道趋直沽。山东俞宝率战舰断粮道,纳麟命其子安安及同舟人拒之,破其众于海口。八月,抵京师。帝遣使劳以上尊,皇太子亦馈酒脯。而纳麟感疾日亟,卒于通州。年七十有九。
部分译文
答失八都鲁,南加台之子,曾祖纽瞞,祖父也速答儿。答失八都鲁世袭万户,镇守罗罗宣慰司。土人反抗,答失八都鲁镇压有功,四川省荐举为船桥万户。出征云南,升大理宣慰司都元帅。
至正十一年(1351),特委任答失八都鲁为四川行省参知政事,发本部探马赤军三千随平章咬住镇压荆襄人民起义。九月,进抵安平站。咬住平江陵后,答失八都鲁请求自己率兵攻襄阳。十二年进抵荆门。这时,起义军有十万,官军只有三千余人。答失八都鲁用宋廷杰之计,招募襄阳逃避战乱的官吏及土豪,得兵丁二万,编组为伍。行至蛮河,义军扼守要害,答失八都鲁令屈万户率奇兵抄小路绕义军后方,前后夹攻,义军大败。元军追至襄阳城南,大战,擒义军将官三十人。义军守城不出。
答失八都鲁观察襄阳的地势,分其军为内外两部分。内列八翼以包围襄城,外置八营,屯驻于岘山、楚山以截断援军,自己率中军四千占据虎头山以俯瞰城中动静。任随征者李复为南漳县令,黎可举为宜城县令,令他们安抚百姓,供应军粮。城中居民因受围日久,一天半夜有二人从城上缒下来向围城元军报告了城内虚实,表示愿为内应。答失八都鲁与二人约定五月初一四更攻城。到时,这二人从城上垂绳下来以引导官军,先登城者近千人。义军有战船百余艘集中在城北,答失八都鲁募习于水性的人潜入水中凿穿船底。天将明,城被攻破,义军在城内巷战不利,欲乘船退走,船被破坏,皆不幸淹死水中。义军将领王权率领千骑西走,遇伏击而被擒。答失八都鲁因平襄阳有功而加资善大夫,赐上尊及黄金束带,任命其弟识里木为襄阳达鲁花赤,子孛罗帖木儿为云南省理问。起义军进攻荆门、安陆、沔阳,均为答失八都鲁所败。朝廷诏令再给答失八都鲁兵五千,令乌撒乌蒙元帅成都不花由他调遣。
至正十三年,答失八都鲁平定青山、荆门诸寨。九月,平定均州、房州、谷城,攻下武当山寨数十座,俘义军将领杜将军。十二月,攻峡州,破赵明远之木驴寨。因功升四川行省右丞,赐金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