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虎门,方国珍知事情危急,焚舟准备逃跑。但这时官军却自相惊怕溃散,朵儿只班反被方国珍所捕。国珍迫使朵儿只班上书朝廷招安。朝廷答应,并授国珍兄弟为官。国珍不肯赴任,且其势力更加横暴。至正九年,诏令泰不华去调查实情。泰不华把事情查实之后,上书献招安之策,但朝廷未采纳。不久,任泰不华为江东廉访使,后改任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不久出任都水庸田使。
十年十二月,方国珍再度入海为寇,烧掠沿海州郡。十一年二月,诏令孛罗帖木儿为江浙行省左丞,统兵至庆元。因泰不华熟知方国珍情形,故调他任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领兵于温州与孛罗帖木儿夹攻方国珍。国珍攻温州,泰不华用火筏焚烧方国珍的船只,方国珍连夜逃走。不久,孛罗帖木儿密与泰不华约定于六月十八日合兵进讨,孛罗帖木儿于六月十五日先期至大闾洋,国珍夜间率劲兵纵火,杀声连天,官军不战皆溃,赴水淹死者过半数,孛罗帖木儿也被捕。泰不华闻讯痛恨不已,至数日不食。朝廷还不知道,又派大司农达识帖木迩等到黄岩来招安。方国珍兄弟皆上岸拜见朝廷使者。当晚,中秋月明,泰不华欲命壮士袭杀方国珍兄弟,达识帖木迩恰在此夜来泰不华处,泰不华向他说明秘密袭杀方氏兄弟的计划。达识帖木迩说“:我是奉诏来招降的,你要自行其是吗?”因此袭杀之事就不进行了。命泰不华亲至海滨,解散国珍的兵卒,没收他们海船和兵器,国珍兄弟各授官职。泰不华调任台州路达鲁花赤。
至正十二年,朝廷征徐州,命江浙行省募水军守大江。国珍怀疑是针对他们的,再叛元入海。泰不华表示甘愿以死报国,发兵扼守黄岩之澄江,另派义士王大用去方国珍那里表示信义,劝他们归降。国珍更加怀疑,扣留了王大用,派小船二百只袭击海门,入州港,进犯马鞍山等地。泰不华对众人说:“我本一书生,显任要职,真怕所学不能用。今守海隅,贼降叛无常,请大家助我剿捕,胜是众之功,若败我以死报国。”大家都表示愿随他出兵征剿。泰不华率水军乘潮进军,与方国珍大战,阵亡,年四十九岁。这是正至十二年三月间的事。
泰不华殉难,朝廷尚不得而知,仍授他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行台州路达鲁花赤事。至正十五年,追赠荣禄大夫、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柱国,封魏国公,谥忠介,在台州为之立庙纪念,赐匾额《崇节》。
泰不华注重气节,不随俗沉浮。太平为台臣被弹劾而罢相,泰不华为之饯行,送至都门外。太平劝他止步,不要为他受牵连。泰不华说:“士为知己死,还怕什么祸吗!”后虽被当时的宰相排斥,但人们没有说他的不是。他善写篆书隶书,其字温润苍劲。曾重纂《复古编》十卷,根据经史考证讹字。
余阙,字廷心,又字天心,唐兀族人,先世居河西武威。父沙剌臧卜,在庐州为官,因而成为庐州人。
余阙年少就丧父,以收授门徒来赡养母亲,平时与吴澄弟子张恒交游,文学造诣日进。元统二年(1335),赐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
余阙在任职期间,为政严明,新旧官吏都谨慎从事。在泗州不久,奉诏回京,授翰林文字,后又转任中书刑部主事,因不阿谀权贵而弃官归家。不久朝廷修辽、金、宋三史,余阙奉诏再入翰林院为修撰,后拜监察御史,改中书礼部员外郎,出任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莫徭蛮反元,朝廷命右丞沙班率军去镇压,但他坚持不肯去,无人敢责备他。余阙说:“右丞应当去,你受天子之命为方面重臣,不愿出兵讨贼,是想图安逸吗?右丞当往。”沙班说:“郎中的话固然是对的,但粮草不足怎么办?”阙曰“:右丞放心地去,粮草的事并不难。”他下令三日备齐,沙班出师。接着召余阙为集贤经历,又调任翰林待制,出任佥浙东道廉访司事。因母亲去世,回庐州服丧。
河南反元势力兴起,攻陷郡县。至正十二年(1352),行中书省设于淮东,改宣慰司为都元帅府治理淮西,起任阙为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分兵守安庆。当时南北音信隔绝,乏兵乏食,余阙赴任仅十日反元义军就来进攻,被击退。为解决乏兵乏食之忧,他召集官吏和诸将商议屯田与战守之计,决定在周围建立堡寨,选精兵御敌于城外,屯田于辖区之内。所属飅山县八社,土地肥沃,均用来屯田。第二年,大闹春荒,人相食,余阙将其俸禄用来买米施粥,赈济灾民。有数万百姓失业,均得到安置。他请求中书省拨钞三万锭,赈济灾民。升为同知副都元帅。至正十四年秋天旱,反元义军占据石荡湖,余阙出兵讨平,命百姓于该湖中捕鱼而交纳鱼租。十五年夏大雨,江水上涨,屯田被淹,经抢救才使秋粮有收,得粮三万斛。阙在治军之余,注意兴修水利。不久升为都元帅。
广西猫军五万人随元帅阿思兰沿长江至庐州,余阙认为不应当让猫军入内地,朝廷诏令阿思兰退回原地。当时反元势力四面兴起,余阙提调各路军马,确保江淮,论功,拜江淮行省参知政事,仍镇安庆。池州反元义军赵普胜率众来攻城,连战三日败走,不久又来攻,两军相持二十天才退走,怀宁县达鲁花赤伯家奴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