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卷四十四(8/10)

纪,文谦从被俘人口中得蜀士五六人,让他们出来熟悉政事,一月之内,公文有格式,子弟也知读书,习俗为之一变。又疏导唐来、汉延二渠,灌田十数万顷,百姓得其利。

至元三年回朝,诸势家提出把数千户强迫为私家奴婢。此事久议不决。文谦认为,当以太宗七年(1235)为断,奴婢没有在官府户籍册上登记的,可归属于势家,其余良民无强迫为奴隶之理。议定之后,作为法律共同遵守。五年,淄州妖人胡王惑众,官府为此逮捕了百余人。丞相安童转奏文谦之言:“愚民无知,故被妖人欺骗引诱,杀其首恶就可以了。”朝廷命文谦去处理此案,文谦只处决三人,其余释放。

至元七年,拜文谦为大司农卿。文谦奏请设立各道劝农司,巡行劝农,开垦荒田,举行祭先农、先蚕等礼。又与窦默一同奏请设立国子学。朝廷诏命许衡为国子祭酒,挑选贵族子弟进行教育。当时,阿合马计划收民间之铁,由官铸造农具,以高价配售与民;创立行户部于东平、大名,印制钞票;所遣诸路转运司干政害民。文谦都将这些弊政在皇帝面前予以弹劾,请求废除。十三年,升御史中丞。阿合马怕台谏官揭发其奸诈,奏请废除了各道按察司。文谦却奏请恢复,但他自知为奸臣所忌恨,力请辞去御史中丞之职。当时世祖正因《大明历》成书年代已久,有差错,命许衡等制定新历法,于是授文谦为昭文馆大学士,领太史院以总管修新历之事。十九年,拜枢密副使。一年多病卒,享年六十七岁。

文谦早随刘秉忠研究占卜相命之术;晚年结交许衡,尤精于义理之学。为人刚直明快,凡所陈奏于皇帝者,无不是尧、舜仁义之道。多次违背权臣的意图,但把因此而蒙受的是非得失,全不放在心上。家中只有藏书数万卷。他尤以引荐人材为己任,时论更加肯定他。累赠推诚同德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魏国公,谥忠宣。

郝经,字伯常,祖籍潞州,后迁居泽州。金末,父郝思温举家迁于河南鲁山避难。河南兵荒马乱,居民躲藏于地窖中,乱兵用火熏,民多惨死,郝经母许氏亦遇难将死,幸经用蜂蜜和寒菹救活。这时他才九岁,人称奇才。金亡后,郝经全家又迁居顺天。经因家贫,白天打柴买米度日,夜间苦读,如此过了五年,为当地守将张柔、贾辅闻知,请去奉为上宾。张、贾二家藏书万卷,郝经得有幸博览,无不精通。其祖父之弟子元裕对他说“:你貌似你祖父,才器非凡,望倍加努力。”

宪宗二年(1252),世祖以皇弟的身份在金莲川建立王府,召郝经去咨询治国安民之道。郝经进呈数十条,世祖大喜,因留用于王府。此时蒙古皇帝正调集各路军马攻宋,西路军由宪宗亲领入蜀,东路大军由世祖统领,郝经随世祖至濮州。有人提出取宋七条建议,世祖交诸将商议。郝经认为:“自古得天下者,以德不以力。今宋尚无败亡的迹象,而我军空国而出,恐诸侯乘虚于内,小民受苦于外。臣郝经只见其危险的一面而未见有利的一面。王不如屯兵不动,颁行德政,施恩于民,招贤纳士,笼络各地守臣,共同防御,等待西军进展。这样上合天心,下从民望,时至而动,可轻易夺取宋国。”世祖见郝经不过一介书生,竟有如此高论,十分惊异,以为是事先与张柔商议过的。郝经解释道“:经年少时曾寓居张柔家,曾听过他的高见,但现在是我自己想当然而已,张拔都并不知道。”随之又进呈七条建议,共七千余言。世祖任命杨惟中为江淮荆湖南北等路宣抚史,郝经为副使,将归德军先开至江上,宣布恩信,招纳归附宋人。惟中欲私还汴京,郝经劝阻曰:“我与公同受命南征,不曾受命还汴。”惟中大怒,不听劝阻。经自率师南下,惟中又惧怕起来,与经一同南行。

郝经闻知宪宗在蜀军事久无进展,于是向世祖进呈《东师议》,真大意是:

经闻取天下易,救天下则难。我朝曾以一旅之师,奋起于漠北,欲统一中国,马首所向,无坚不摧。灭金国,并西夏,占领荆襄,克复成都,平定大理,征服诸夷,得天下十分之八,惟宋未下,未能成就统一大业,连年用兵,迄今已二十年了。为什么以往取胜易,而今完成统一大业难?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