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卷六十一(4/5)

曲阜孔庙洒扫户;相位宜参用儒臣,不可专任文吏;故相安童、伯颜、和礼霍孙与廉希宪等,各宜赠谥。”久之,请老还家,拜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致仕,集贤大学士如故。大德十一年卒,年七十有五。

孔孙素以文学名,且善琴,工画山水竹石,而骑射尤精。及其立朝,谠言嘉论,有可观者,士论服之。

部分译文

姚燧字端甫,父名姚格。其世系见《姚枢传》。姚燧三岁丧父,寄养于隐居苏门的伯父姚枢家。姚枢对燧教育甚急,使他几乎不堪忍受。杨奂写信劝姚枢说,燧是块好料,长大自会成材,用不着性急,并把女儿许配给姚燧。姚燧十三岁时在苏门见过许衡,十八岁在长安拜许衡为师,这时他还未开始写作,但看同辈人之文章不如古人,内心不以为然。二十四岁才读韩退之的著作,开始习写文章,人们看后认为有作者风度,许衡亦欣赏其文辞。

至元七年(1270),许衡任国子祭酒,教导贵族子弟,奏请召回他散于四方的旧时弟子十二人,姚燧为其中之一,由河内应召而来。燧年三十八岁时为秦王府文学。不久,授为奉议大夫,兼提举陕西、四川、中兴等路学校。十二年,奉秦王之命安抚庸、蜀。十三年,汉川、嘉定两地为新占领地区,燧奉命去晓谕百姓,使他们归顺。又奉命到合州去招王立。十四年,奉命安抚夔府人民。连续三次出使四川,都尽其职责。十七年,任命为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司副使,审查延安囚犯的罪状,凡错捕者一律无罪释放,人们佩服他英明决断。调山南湖北道,巡视澧州,兴学校,赈灾民,孜孜不倦,唯恐做得不够。二十三年,自湖北奉旨还朝。二十四年,任命为翰林直学士。二十七年,授大司农丞。

元贞元年(1295),以翰林学士资格参加修纂《世祖实录》,与侍读高道凝为总裁。大德五年(1301),授中宪大夫、江东廉访使,因病呈请辞职。

至大元年(1308),姚燧已年至古稀。时仁宗为太子,仿效汉高祖太子刘盈敦请“四皓”的故事,遣正字吕洙去聘请姚燧为太子宾客。不久,连续拜为承旨学士、太子少傅。燧辞谢,不肯受任。第二年授荣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至大四年,告老南归,中书省又召他为承旨,未赴任。五年,又召,仍以病辞谢。后于家中病逝,享年七十六岁。谥“文”

姚燧往年在苏门山读《通鉴纲目》时,深感其关于历代皇帝传承的世系分见于各年,因著《国统离合表》若干卷,系仿《史记》诸《表》,以年为经、国为纬编辑而成,附于朱熹《通鉴纲目?凡例》之后;又取徽、建二版本进行校勘,查出三处错误。详见所著《表》前的《序篇》。

姚燧的学问造诣,得助于许衡的教诲。他从追求天理,认识世界,到最后身体力行,故成为一代名儒。其文内容丰富,文笔流畅,恰到好处,气势豪迈而不放纵,刚健而不严厉,声调宏大响亮,有西汉文风,宋末之弊习为之一变。延。。以前的那些文章大匠都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姚燧认为,文章的好坏,取决于所载道之轻重,而道之轻重又有赖于文章之好坏,相辅相成。当时孝子顺孙,欲弘扬祖宗德行,必须请姚燧为之撰文才可传之后世,得不到姚燧所撰文章,深为愧疚。故三十年间,国朝名臣世勋及其显行盛德,都是由姚燧撰文记述的。凡来请他撰文的人,其德行必须是有可称赞者,才同意撰写,无溢美之辞。还须设宴奏乐,使燧高兴,这才命笔大书,否则也得不到他撰写的文章。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