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卷六十二(9/10)

有人推荐说“:平民李孟,有宰相之才,适于做太子师傅。”大德元年(1297),武宗领兵镇戍北部边疆,仁宗留在宫中,李孟每天给他讲圣人之道,进步很大。成宗非常高兴,诏令授孟为太常少卿。但当政者因孟不曾一次去登门拜访他,不执行成宗的诏令,改孟为礼部侍郎。

仁宗侍奉昭献元圣皇后居于怀州,以后又到官山。李孟常常单骑随从。在怀州四年,始终如一,左右随从也都受到他的影响,有儒士风度。孟与仁宗的关系更加亲密。他对仁宗说:“尧舜之道,在于孝悌二字。今大兄在北方,太后被迁居外地,内心也不舒畅,殿下当顺着太后的意思,使她老人家高兴些,这就尽了孝悌之心。”仁宗深以为然,每天去向太后问安,注意调节太后饮食,太后感到高兴,天下人称仁宗为孝子。孟在闲暇时,向仁宗讲解古代帝王治国得失和战败的经验教训,以及君臣父子之义。孟特别善于论事,忠心恳切地讲解,将治天下的大经大法讲得深透明白。其后,仁宗入朝平定内难,拥戴武宗即位,孝顺母后,辅助武宗治理国家,建立典章制度,成为极盛时代。这一切都是与李孟的讲学对仁宗的启发分不开的。

成宗崩,安西王阿难答图谋篡位,成宗皇后为主谋,丞相、枢密都同声附和。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答剌罕秘密遣使来告。仁宗还迟疑不决。李孟劝道“:非嫡子孙不能继承皇位,这是世祖遗训。今皇上晏驾,大太子远在北方,相距万里,宗庙社稷已处于危亡之时,殿下应当奉太后急速回宫,以挫败奸人的阴谋,巩固人心。不然,国家安危就很难说了。”仁宗还是犹豫不定。孟再次进言说“:奸谋如果得逞,以一纸诏书召殿下回京,那时殿下母子尚不能自保安全,哪里还谈得上宗族。”仁宗终于醒悟,立即奉太后回到京都。

这时,哈剌哈孙称病卧床不起。仁宗遣孟去问候。恰逢成宗皇后也遣人来探病,来往不绝。孟入哈剌哈孙卧室,向来看望病人的人施以长揖,一旁坐下,过了一会儿,他去为病人诊脉,大家都以为他是来治病的医生,故不怀疑。孟得知安西王不日即将即位,忙回去告诉仁宗:“事情紧急,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受制于人,不可不早做打算。”左右人皆不知如何是好,只有曲出、伯铁木儿劝仁宗立即行动。有人还有所顾虑,提出:“皇后深居九重,皇帝玉玺在她手中,周围都是卫士,一呼百应。安西王府中随从他的人如林,殿下侍卫不过数十人,兵器也不多,赤手空拳,未必能成大事。不如静待阿合到来,那时动手也不晚。”阿合是蒙古语,意思是兄长,也就是武宗。

孟坚决反对,他说:“这些奸邪小人,抛弃了祖宗的遗训,依附皇后,欲立庶子,天命人心都是不允许的。殿下进入内廷,以大义斥责他们,凡知君臣之义的人,无不舍弃奸邪投向殿下,何求大事不成!清除宫廷,迎接大兄到来,不是也可以吗?如果让安西王登上皇位,纵使大太子到京,他怎肯两手奉进国玺,退居藩国;必将进行战斗,使生民涂炭,宗社危急。而且使母后受到生命危险,这是不孝;遗祸难于大兄,这是不悌;能取得时不去取得,这是不智;当机立断时而不断,这是无勇。如果仗义而动,什么事也都办得到。”

仁宗还是犹豫不定,提出让算命者卜卦来做出抉择,命人去召卜算先生来。有个身穿儒服手持布袋的从大街走过。孟出去迎来,途中对卜算先生说:“大事等你来决定,你只言吉。”这人进来便卜卦,卜的是乾卦,解释说:乾就是刚,以刚对外,可以定内。李孟也进一步说这是天意,机不可失。于是仁宗与孟及诸臣自延春门入宫。哈剌哈孙从宫廷东边来接应,在殿廊逮捕了那班阴谋篡位的人,把他们送入大牢,然后奉皇帝玉玺,等候武宗自北边回京即位。朝廷内外一致拥护武宗即位。一场皇位继承的斗争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武宗回京即位前,由仁宗监国,以李孟为参知政事。孟久在民间,深知民间一切情形,对政务的处理,哪些该办,哪些不办,如何办有利,否则无利,这一切无不符合实际,远近士民无不心悦诚服。而对于那些侥幸之徒则特加抑制,故奸邪小人都不喜欢他,孟也不因此改变自己的态度去迎合他们。大局已定之后,孟上书仁宗说:“执政大臣,应当由天子亲自选定,今天子已在回京途中,孟未见天子旨意,诚不敢冒昧当此重任。”再三辞职,仁宗不准,他便隐退走了,不知在何处。是年五月,武宗即位。有人对武宗说“:内难初定之时,李孟曾劝皇弟自己登基,如果依照孟的话,哪有今日!”武宗察知这是要挑拨他与仁宗的关系,不听,仁宗也不敢再提李孟。

至大二年(1309),仁宗为皇太子,曾与武宗和太后在内宫饮宴,席间仁宗若有深思。皇帝问道:“吾弟今日不愉快,是在想什么?”仁宗从容回答“:赖天地祖宗神灵的保佑,皇位终有所归,然能使今日我们母子兄弟之欢乐者,李道复的功最多。我正想到这些,不知不觉地显露出来。”武宗对仁宗很友爱,为他的话所感动,即命搜访李孟,终于在许昌陉山找到了,遣使召他入京。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