绢就能长壮。”众人都很鄙视他这种做法。他因此有罪被召回,后来病死。
公孙轨死后,皇上对崔浩道:“我路过上党时,听到老百姓说:‘公孙轨做镇将时,受贿而对贼党手下留情,使得至今余奸不能消灭干净。都是公孙轨之罪。他刚到任时,单人匹马;离任时,带着百辆大车,满载物品向南而行,丁零当地的首领站在山上大骂公孙轨。公孙轨大怒,将骂自己的人的母亲抓来,用长矛刺入她阴部而致死,还骂道:‘怎么会生出这样的逆子!’从下往上将她劈开,将四肢支解后挂在山树上。他竟然忍心干这种残忍的勾当。公孙轨幸亏死得早,如果他活到现在,朕一定要将他满门抄斩!”
李先,字容仁,中山卢奴人。年少时喜爱读书,并擅长占相之术。慕容永请他当首席谋士,他劝慕容永占据长子城。在慕容永属下,他官拜秘书监。慕容永被消灭后,他又迁往中山。皇始初年,李先在井陉投奔道武帝,道武帝问李先道:“卿是哪里人氏?祖父、父亲和卿自己曾担任过何等官职?”李先道“:臣本是赵郡平棘人,祖父李重,为晋平阳太守、大将军右司马。父亲李懋,为石季龙乐安太守、左中郎将。臣为苻丕左主客郎,慕容永秘书监、高密侯。”道武帝的车驾回到代都,任命李先为尚书右中兵郎。后来又升为博士、定州大中正。皇帝问李先道“:什么对人的聪明才智最有补益?”李先道“:只有经书、三皇五帝政事、教化的典籍,才对王者的聪明才智大有裨益。”皇帝又问道:“朕想要收集天下的书籍,是否可行?”李先答道:“皇上喜好的,收集起来不会困难。”皇帝于是颁布诏书于天下,经史典籍有所汇集。
道武在柴壁讨伐姚兴,向李先问计,李先答道:“以正合兵,以奇制胜。听说姚兴想在天渡屯兵,能方便自己运粮。我们在敌军未到之前,派一支奇兵先攻占天渡,并在柴壁附近严密设下伏兵,以防备敌人里应外合,姚兴欲进不能,驻守又缺粮。被敌人占据高处,或被敌人围困在深处,都是兵法所忌,而姚兴正处在这种情况,我们不用出战就能取胜。”皇帝采用了他的计策,姚兴果然败退。
明元帝即位后,问左右大臣道:“先朝的老臣中有谁为先帝所亲信?”新息公王洛儿道“:李先为先帝所器重。”皇帝立刻召来李先,李先诵读了韩非子《连珠论》二十二篇,《太公兵法》十一事。皇帝下诏有关部门道“:李先了解的都是军队和国家的大事,从今天起让他一直住在宫内。”赏赐李先绢彩及御马一匹,拜为安东将军、寿春侯,赐隶属户二十二家。李先死时官至内都大官,享年九十五。皇帝下诏赐金绣官服一套,追赠定州刺史、中山公,谥号“文懿”
窦瑾,字道瑜,顿丘卫国人,自称是汉司空窦融的后代。曾祖父窦成,为顿丘太守,所以在顿丘安家。
窦瑾年轻时因为文才学识而知名,从中书博士官升至中书侍郎,赐为繁阳子爵。参与谋划军国大事,屡有建树,晋爵为卫国侯,转任四部尚书。刚刚平定三秦时,百姓们尚去留不定,任命窦瑾为长安镇将、毗陵公。他在这里八年,恩威并施,卓见成效。被升任为殿中都官尚书。太武帝待他十分亲密,赏赐很丰厚,随驾出征盖吴,平定后,窦瑾被留下镇守长安。回京后重又为殿中、都官,主管左、右执法。太武帝叹道:“辅国的贤良,说的就是毗陵公呀。”出任冀州刺史,清廉节俭,谦虚朴实,为当世所称道。回京后任内都大官。
兴光初年,窦瑾的女婿郁林公司马弥陀被选中应娶临泾公主,窦瑾教司马弥陀找托辞推掉。朝廷借口说他有诽谤诅咒的话,窦瑾和司马弥陀一同被诛杀,只有他的小儿子窦遵藏起来幸免于难。
李,字元盛,小名叫真奴,范阳人。他的曾祖父李产和李产的儿子李绩,两代人都闻名于慕容氏政权。他的父亲李崇,是冯跋的吏部尚书、石城太守。太武帝到和龙,李崇率领十多个郡归降。太武帝非常尊重他,称他为李公。李崇曾任北幽州刺史、固安侯,死后被封为襄侯。
李的母亲地位卑贱,因此李被他的兄弟们所轻视。李崇说“:这个孩子出生时,看相的先生说他将来是个贵人,我常观察他,或者说不定呢!”李崇让儿子李入都城当中书学生。当时太武帝前去中书学堂,他见到李后很是惊异,指着李对随从的人说:“这个孩子将来会效命于我的子孙。”于是看了他一眼并记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