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卷十五(8/10)

婿裴攸说“:我与李敷是一族,虽然世代已远,但情如一家,现在竟然有人这样劝我,昨天我用簪自刺,用带子自绞,都没能送命。况且我也不知道他的事。”裴攸说“:为什么要为他而死呢?李敷兄弟的罪行可知,有个叫冯瞤的人,以前被李敷所杀,他家的人对李敷切齿痛恨。你只要叫冯瞤的弟弟来问问,就知道缘由了。”李听了他的话。这时又有赵郡人范鉽将李敷兄弟的罪状全部列出,主管此案的官吏奏明皇帝,李敷被判罪。皇帝下诏书说:“李贪图财物本应处死,因能揭发李敷兄弟,所以免除死刑。”李被处以鞭打一百和髡发的刑罚,发配为厮役。

李受废黜后,平寿侯张谠见到了李,和他谈了话,张谠很惊奇对人说:“这是一位佳士,终究不能长久受屈。”不久李复出,任太仓尚书,统管南部大事。李用了范鉽提出的计策,他们让千里之外的百姓,每户都到官仓交纳粮食,并使他们停留在路上,李故意推延日期,百姓们争着行贿,都请求能先交粮,于是各处百姓们都感到困乏疲惫,路边人群议论:“养活这些搜括民财的人,不如养活强盗去做大臣。”李的弟弟左将军李璞对李说:“范鉽善于观颜察色来说服人,用假话来骗人,没听见他说过有德有义的话,只有势利的说辞。听他说话很甜蜜,看他行为却是贼样,他真是阿谀奉承谗害别人贪图钱财的奸佞。如不早些与他断绝关系,以后后悔莫及。”李不听弟弟的劝告,反而更信任范鉽,自己的事都告诉范鉽。李既受宠于献文帝,参与决断军国大事,又兼负责选拔官员,权力倾于朝廷内外,百官个个来曲意侍奉他,范鉽毫无功劳却被任命为卢奴令。

献文帝驾崩,李升为司空,晋爵为范阳公。他出任侍中、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徐州刺史。范鉽得知文明太后很恼恨李,又知道朝内朝外也都痛恨李。太和元年,他迎合太后的旨意,告发李在外反叛。文明太后召李到京都,指出他反叛的罪状。李说:“没有这事。”太后让范鉽做证。李说:“你胡说知道我反叛,我又有什么话说,即使是这样,你不顾我对你的厚德而忍心这样做,太不仁义了!”范鉽说:“你对我有德,怎么比得上李敷对你的厚德,当初你忍心那样对李敷,我现在为什么不能这样对你呢?”李感慨地说:“我不听李璞的话,自己招来了灾祸,心中千悔万恨,怎么能说清。”他终于被诛杀。

李璞,字季直,性情淳厚,善于识别各种人,赐爵宜阳侯,任太常卿。

毛修之,字敬文,荥阳阳武人。祖上四代为晋朝官员。刘裕平定关中后,留儿子刘义真镇守长安,任命毛修之为司马。后来刘义真战败,毛修之沦没于统万。太武帝平定赫连昌时得到了他。让他统领吴兵,因为战功官拜吴兵将军。 毛修之能烧得一手南方好菜,亲手烹调,很合皇上的口味。太武帝待他十分亲善,慢慢地将他升任尚书,赐南郡公之爵,常常在太官负责进奉御膳。

毛修之跟随太武帝御驾征讨和龙,当时众多军队都在攻城,行宫中很空虚,宋故将朱。。之任云中的镇将,想率领吴兵反叛,于是进入和龙,希望乘船从海上逃回南方。他把这个计划告诉 毛修之,毛修之不同意,他也没能如愿。当天若是毛修之不在,只怕就要发生大变故。朱。。之于是去投奔冯弘。毛修之又因为军功,升任特进、抚军大将军,官位仅在崔浩之下。

崔浩因为 毛修之是中原世家,虽然算不上学识渊博,但阅览过一些经书传记,就同他探讨这方面的问题。谈到陈寿著《三国志》,崔浩说他“有古代优秀史学家的遗风,他所著述,文字典雅,立意鲜明,班固以后的史学家再没有比得上陈寿的了。”毛修之道:“以前我在蜀中时,听得老人们说,陈寿曾做过诸葛亮手下的书佐,被罚鞭打一百下,所以他评论武侯时说他不善于随机应变。”崔浩和他商榷道“:陈寿评论诸葛亮,只有特意赞誉之词,而没有怀恨之语。诸葛亮做刘备的丞相,正是英雄有所作为之时,君臣之间相辅相成,如鱼得水,却不能与曹氏争夺天下,放弃荆州,退入巴蜀,守着闭塞而崎岖之地,僭称帝号在偏僻的百夷之间,这都是下策。可以用赵佗来比诸葛亮,但用管仲、萧何与之相媲美,不是对他太过誉了吗!况且诸葛亮盘踞在西蜀,又不自量力,用严厉威猛的法令统治蜀地的老百姓。想要用偏远蛮夷之众,与中原大国抗衡。他出兵陇右,两次攻打祁山,一次攻击陈仓,战术上的疏忽错漏导致机会丧失,受挫而退兵。后来进入秦川,改变战术,要求与对方在城外作战。魏国人了解他的意图,用拒不出战之法使他再次挫败。在无计可施,国力耗竭之下,他发病而死。由此看来,诸葛亮怎么能符合古时良将的标准,能预见可行的和难办的事情?”毛修之同意崔浩的见解。 毛修之死时官至外都大官,谥号“恭公”

毛修之在江南有四个儿子,只有儿子毛法仁到魏国。文成帝初年,任金部尚书,承袭父亲爵位,转为殿中尚书。毛法仁说话声音洪亮,在军队时或出去打猎,喊叫指挥,声音震动山谷。去世时,追赠征东大将军、南郡王,谥为“威”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