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泽之中,随着水草地而迁徙,作战时便全家同来,逃窜时带着牲畜而去。所以自古以来讨伐北方,只挡其入侵和掳掠而已。历代所以成为边患的原因,在于他们出没无常的缘故。六镇分兵把守,敌人众多便难于应战,敌人逐个包围进逼,我军难以制服。古代周王命令南仲筑城北方;赵武灵王、秦始皇,修筑长城;汉孝武帝继承前代事业。这四代的国君,都是帝王中的雄杰之才。他们之所以共同采取这一措施,并非没有过人的智谋,或兵力的不足,而因为这实在是防御北狄最重要的办法,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如今应当在六镇的北边修筑长城,以抵御北寇,虽然有暂时的劳苦,却有永逸的效果。靠近要害的地方,往往开有城门,在城门边建造小城,因地制宜安排退敌之策,多设弓弩。狄人入侵,有城可守,有兵可战。敌既无法攻城,野外抢掠一无所获,草料尽必定退走,终究受到惩罚。又应当从附近各州选招有勇力的壮士四万人,加上京都二万人,合计六万人,作为武士,在御苑内设立征北大将军府,选拔忠心勇敢而又有志向才能的人作为主将,下设官员属吏,分为三军,两万人专门练习射箭,两万人专门练习使用刀盾,两万人专门练习骑马用槊。修建战场,十天一演习。采用诸葛亮八阵图的阵法,作为平地抵御敌人的方略,让他们都明了如何更好地使用兵革器械,懂得接受旌旗的节制指挥。兵器精锐坚固,必定能够战胜敌人。让将领有固定的兵士,兵士有长期的主帅,上下相互信任,昼夜完全一致。七月间,征召六郡士兵万人,各带攻战器具,令台省以北各屯仓库,就近造粮,全部送往北镇。到八月,征北大将军府率领三军,和六镇之兵一起直至漠南,扬军威于漠北。狄人如来对抗,就和他决战,如果不来,就分散各地,以修筑长城。估计六镇东西长不过千里,如果一人一月能筑三步长,一百人就是三里长,一千人三十里,一万人三百里,那么千里的长度,强弱互助,估计十万人一个月时间就能建成。一个月的军粮,不算太多,人人抱着一劳永逸的想法,辛苦点也没有怨言。
“我合计修筑长城,有五项好处:免去巡游的艰辛,是一利;北部放牧民众,不再受狄人抢掠的祸害,是二利;登城以观察敌人动向,以逸待劳,是三利;减少边境防卫的失误,停息无时无刻的防备,是四利;长年可以巡逻运输,永不匮乏,这是五利。”
孝文帝传旨说“:到时候我将和你当面讨论。”
皇帝又令高闾写国书慰问蠕蠕。当时蠕蠕国有丧事而国书中没有写到。皇帝问“:你的职责是撰写文辞,可是不提及他国中的丧事,如果是明知却不写,罪责十分明显,如果疏忽没有想到,应当是失职了。”高闾说“:以前的蠕蠕国君淳厚敬重,和我国和亲,而今他的儿子屡次侵犯边境,以臣愚见,认为不宜吊问。”孝文帝说“:敬重父亲儿子就高兴,敬重国君臣子也会高兴,你说不应该吊丧和安慰,这是什么话呢?”高闾便摘下帽子谢罪。文帝说“:蠕蠕的使者牟提,小心谨慎谦恭。同来的人认为他太忠厚而很不满意,我担心他回北方后,一定会受到诽谤。以前刘准的使者殷灵诞,总是禁止他手下随从,不许做不合礼节的事情,当他回去后,果然被人中伤,遭到极刑。如今这封国书可以证明牟提是忠于国家的,要让蠕蠕国君知道这一点。”
这年冬至,皇帝大宴群臣,孝文帝亲自在太后面前起舞,群臣也跟着起舞。皇帝又唱起歌,仍旧率领群臣向太后再次祝寿。高闾说“:臣下听说,大夫行孝,和睦一家;诸侯行孝,名传一国;天子行孝,德及四海。如今陛下笃行孝道,下臣等不胜欢欣鼓舞,谨祝皇上千万岁福寿!”皇帝听后十分高兴。又有一次在皇信堂商议朝政时,高闾说:“我深思太皇太后所立的十八条法令,以及追寻圣朝以来所实行过的各种法制,事事都考虑得十分周到,希望皇上能照此行事。”孝文帝说“:刑法是推行王道所必须的。但什么是法?什么是刑?执行的时候,谁先谁后?”高闾回答说:“创立各种制度,以法度和礼制治理民众,这就是法;违犯制度和纪律,必须用法令条文来追究,就叫刑。那么法必须首先施行,然后用刑。”文帝说“:《论语》中称:冉有退朝,孔子问‘:怎么这样晚?’冉有说‘:有政务。’孔子说‘:不过是事务罢了,如果是政务,虽然我不曾参与,但我也会听说的。’什么是政?什么是事?”高闾回答说:“政,是皇上所施行的;事,是臣下所处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