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慈州。刺史上官政向薛胄请求救援,薛胄畏惧杨谅勇锐的兵锋,不敢出兵抗拒。綦良又领兵攻打薛胄,薛胄想靠计谋使敌兵退却,派亲信鲁世范劝说綦良:“天下的事情,后果很难预料。薛胄是朝廷的大臣,去留都需要有一个恰当的处所,你何必这样攻打他呢?”綦良便撤兵离去,包围了黎阳。綦良受到史祥率领的隋军的进攻,丢下军队投奔薛胄,朝廷认为薛胄怀有二心,将他锁拿交大理寺处理。相州的官绅百姓怀念薛胄的恩德,到朝廷为他申辩的人有一百多个。薛胄坐罪被除去名籍,发配到岭南,在道路上死去。
薛聪,字延智。为人端方正直,处世明于事理,颇有见识。善于保持自己美好的品格,不随便与人交游相处。虽然独处一室,也终日严肃庄重,看见他的人无不肃然起敬。薛聪博览群书,精力旺盛,超过常人。至于对古人过去的言行事迹,大多进行研究探求。论争辩答,随口应对,更是他的长处。父亲去世,他在墓侧建起茅庐,哭泣哀号之声,使行路人听了都感到酸楚。兄弟间淳厚和睦,而家教却十分严厉,他的弟弟们做错了事情,也常常免不了受他的杖责,兄弟们相处十分肃穆。不到二十岁,薛聪已被征辟为州里的主簿。
太和十五年(491),他脱去布衣,任著作佐郎。当时,魏孝文帝注意在门阀世族中选用官吏,并根据出身确定官阶。士大夫们出仕做官,最多只能享受奉朝请的待遇,薛聪一开始就被授予著作佐郎,因而被时论称颂。以后,又升任书侍御史。他纠参弹劾朝廷中的错误行为,从不回避势族权要。孝文帝想放宽或谅解的人和事,薛聪往往据理争辩。孝文帝常常说:“我见到薛聪,不能不感到畏惧,更何况其他人呢?”从此,豪门贵戚威风收敛。他累次升迁,官至直阁将军。又兼任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直阁的职务照旧。
薛聪深为孝文帝所赏识,不但表面上用很高的礼遇对待他,而且内心里也把他当作心腹看待。保卫皇宫的禁军,委托他来统领。所以,孝文帝在世时,他一直兼任直阁将军。群臣们退朝之后,薛聪经常留下来陪着孝文帝,谈论起来不分白天黑夜。时政的得失成败,都参与运筹谋划。他常向孝文帝提出建议和批评,也大多被采纳。他办事深沉细密,外表难测高深。孝文帝想给他加官晋爵,他坚决推辞,不愿接受。孝文帝也体谅他的良苦用心,对他说:“你的天赐的爵位很高,根本不是我赐给你的爵位所能使你荣耀的。”又授予他羽林监。
孝文帝曾与朝臣们议论天下的姓氏、地理和人物,同薛聪开玩笑“:人们都说你们薛姓是蜀地人,果真是蜀地人吗?”薛聪回答说:“我的远祖薛广德,世代在汉朝做官,当时人们称薛姓是汉人。我的九世祖薛永随刘备入蜀,人们又称薛姓是蜀地人。我现在侍奉陛下,是胡虏的薛姓而不是蜀地的薛姓。”孝文帝听了并不生气,拍着手说:“你自可以表明不是蜀人,为什么又挖苦我呢?”薛聪气得摔掉手中的兵器离去,孝文帝替他辩解说“:薛羽林监喝醉了啊。”他被孝文帝的知遇如此厚重。
太和二十三年(499),薛聪跟随孝文帝南征,兼任御史中尉。宣武帝即位,他被任为都督、齐州刺史。为政廉明清静。死在齐州,官吏百姓为了怀念他,留下他坐的椅子以表示对他的爱戴。
薛道衡,字玄卿。六岁时父亲去世,却专心致志,发奋好学。十岁时,老师为他讲解《左传》,看到子产做郑国相的功劳,他便写下《国侨赞》,很有才华,读的人都很惊奇。以后,他的文名越来越大。北齐的司州刺史、彭城王高氵攸任他为兵曹从事。尚书左仆射杨。。对他大加赞赏,授予他奉朝请的职衔。吏部尚书、陇西人辛术与他交谈,感叹道:“汉代才华出众的郑太还活着呀。”河东的裴谳和他见面之后,高兴地说:“政权由中原移至河朔,我只说‘关西孔子’(按:指东汉华阴人杨震)这样的人才很难遇到了,没想到今天碰上了薛道衡啊!”北齐武成帝高湛即位,薛道衡兼任散骑常侍,接待了北周与南陈两国的使者。武平初年,朝廷命他与其他学者们修订五礼,被授予尚书左外兵郎。南陈使者傅纟宰出使北齐,薛道衡以主客郎的身份接待了他。傅纟宰写赠诗五十韵,薛道衡与之唱和,南北两国都交口称颂。魏收夸赞薛道衡说:“傅纟宰的诗,好比用蚯蚓钓出了大鱼啊。”薛道衡在文林馆职,与范阳的卢思道、安平的李德林关系亲密,名声驰誉。他又以原来的官职兼任中书省的职务,不久,任中书侍郎,又兼太子侍读。齐后主时,他逐渐被重用,与侍中斛律孝卿一起参与朝廷大事。薛道衡详细陈述防备北周进攻的策略,斛律孝卿却没有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