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卷六十五(5/7)

太子随即诘问刘荣,刘荣便拒不认帐。太子将元恺交给裴政推问。裴政还未来得及上奏,阿谀依附刘荣的人先对太子说:“裴政想陷害刘荣,推问事情不实。”太子召裴政责问,裴政说:“凡是审理案件,必须有两点,一是观察情由,二是依据证据,观察其曲直,以确定是非。臣看刘荣位高任重,即使确实对元恺说了,大概也只是小小的过失,估计也不必否认。再看元恺,受刘荣控制,怎敢用无由头的言语妄自迁累刘荣呢?二人的情由,理由很相似。元恺引左卫率崔。。等人作证,崔。。的陈说和元恺所说的全部相符。观察情由既然相等,就必须根据证据来定。臣认为刘荣对元恺说的话不假。”太子也不怪罪刘荣,而称赞裴政公平正直。

裴政喜欢当面揭人短处,而退出后就不再说什么。当时,云定兴多次入东宫侍奉太子,把奇装异服和怪异的器物,进献给后宫,又因为女儿的恩宠,出入宫中,没有节制。裴政多次直言劝谏,太子不采纳。裴政对云定兴说“:公所作所为不合乎礼法。再者,元妃暴死,路人议论纷纷,这对太子不是好名声。但愿公自动引退,不然的话祸将及身。”云定兴大怒,把这些告诉了太子,太子更加疏远裴政。

裴政因此而被贬为襄州总管,妻子儿女没有随他到任,得到的俸禄,都散给了僚属。有人犯了罪,裴政私下里都知道,有的一年到头也不揭发出来,等到屡次犯罪,就借助集会的机会,当着众人把他们喊出来,亲自审理其罪行,有五个人被处死,流放和被罚处劳役的人很多。整个襄州因此惶恐惊惧,令行禁止,称赞裴政神明。自此之后,不修整监狱,几乎没有什么辩争诉讼。死于官任。著有《承贤实录》十卷。等到太子被废,文帝追忆裴政说:“如果让裴政和刘行本还在,共同匡正辅助太子,应该不让太子到这个地步。”

儿子裴南金,任膳部郎,学问所涉,多有文采,以轻财贵义受人赞誉。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学问广博,能写文章。仕于齐国,任中书舍人,能言善辩,常常接待应对陈国的使者。周国平定齐国,任天官都上士。李谔见隋文帝有帝王的志向操守,与之结交甚深。文帝为丞相时,待李谔十分亲近,向李谔询问得失。当时,天下屡有战乱,国家财物浪费很多,李谔上《重谷论》来讽谏。文帝采纳了李谔的建议。文帝受禅继位,李谔任比部、考功二曹侍郎,赐爵南和伯。李谔性格梗直方正,明达时务。升任书侍御史。文帝对群臣说“:朕当初任大司马时,常常请求在京城之外任职,李谔陈述十二条计策,苦苦劝阻,不许朕任外职,朕就决意留在朝中。如今这样的事业,全靠李谔的力量。”赐给李谔财物二千段。

李谔见礼教凋零破弊,公卿死亡之后,子孙就将其爱妾侍婢嫁出卖掉,形成了一种风俗。就上书说“:臣听说追慕远风,慎待其终,人们的德行归于淳厚,三年不要改变,才能称之为孝。如今听说大臣之中,有的父祖亡故之后,时间不久,子孙无赖,就将其姬妾,嫁卖出去换取钱财。有一人这样做,就实在有损于风俗教化。妾虽然卑贱,但因亲自承接父祖衣履,应服重孝三年,这是古今惯例。岂能容许立刻脱去孝服,强行傅施粉黛,泣辞于灵牌之前,送付到他人室中?凡是见到这种情况的人,尚且伤心,何况作为人子,岂能忍受这些!还有一些朝廷重臣,职位声望都很高贵,平生交友,情如兄弟。等其亡没之后,就远如路人,早上听说旧友死讯,晚上就规劝其妾,方便时就嫁出去,以得人求聘为限。没有廉耻之心,背弃朋友情义。而且居家处理事务,可以移于官场,既然不能纠匡私欲,怎么能够赞助政务?”文帝观览李谔的上书而嘉奖他。五品以上官员的妻妾不许改嫁,从此开始。

李谔又因当时文章崇尚轻薄,流宕忘返,上书说:

“臣听说古代聪明的帝王教化百姓,必定改变其听到和看到的东西,防止其嗜好和欲望,堵塞其邪恶放荡之心,指示一条淳厚平和的道路。五教六行,是训导百姓的根本;《诗》、《书》、《礼》、《易》,是进入道义的门径。故而能够家家孝顺慈爱,人人知道礼仪谦让,匡正民俗,调理风俗,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了。有上书献赋,制讠来镌铭的,都用来褒扬德行,述说贤哲,标明勋业,论证事理。只要不是责罚和奖励,就决不是徒劳无功。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