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选拔为官吏,举荐到朝廷。大概是因为县令、刺史不推行风化教育,还夹杂私情,心里没有公道。臣既然忝居宪司,就应尽纠察之职。如果听到风声就弹劾,恐怕要有很多人触犯刑律。请求勒令有司,广泛加以搜求寻访,如有这样的人,就陈述情状送达宪台。”
李谔又因为做官的人喜好自高自大,再次上书陈说其弊端,请求加以纠罪贬黜,以惩戒风范。文帝把李谔前后的奏章颁布天下,四海之内都趋于风教,深刻地革除了弊端。李谔任职数年,务求存其大体,不崇尚威严刚猛,因此没有刚正的美誉,而是心存匡谬纠正的志向。
邳公苏威认为临近官道的店家,乃是求利之人,从事的行业卑污杂乱,不合乎重农的道理,于是就奏请减少,将店家遣归家乡务农。有人愿意依旧开店,就在他们所在的州县,附录于城市的户籍,仍然命令他们拆去原来的店铺,远离官道,限期办理。时逢寒冬,没有人敢于诉说。李谔因出使别的地方,见到他们这样,认为农民和工人各有其业,各自依附所安之业,行旅中的店铺和集市上的酒楼,自古以来就不一样,就是附属于城市户籍,在道理上也行不通。况且,临道店铺是行旅的依托,岂能容许一朝废除?拆除临道店铺,白白劳动扰乱百姓,不合于事理。就擅专裁决,令一切依旧。出使回京到了朝堂,然后才奏知文帝,文帝认为他处理得很好,说:“体察国家的大臣,应当这样。”
后来,李谔因为年纪大了,出京任通州刺史,甚有德政,人们都心悦诚服。卒于官任。
鲍宏字润身,东海剡人。父亲鲍机,因才能学问而知名。仕于梁朝,官至书侍御史。
鲍宏七岁时死了父亲,由兄长泉之爱护抚育。年满十二岁,就能作文章,曾经奉和湘东王萧绎诗,萧绎嗟叹赞赏不已,引荐为中记室。多次升迁至通直散骑常侍。江陵被平定,归顺周朝,周明帝待他很有礼仪,任命为麟趾殿学士。多次升迁至遂伯下大夫。和杜子晖出使陈国,谋划讨伐齐国。陈国就出兵渡江侵略齐国,周武帝曾经向鲍宏询问夺取齐国的策略,鲍宏认为:“先皇以往攻齐,从洛阳出兵,他们有防备,每次都不能取胜。按照臣的计谋,进兵汾、潞,直袭晋阳,出其不意,才是上策。”周武帝听从鲍宏的建议。等到齐国被平定,任命鲍宏为小御正,赐爵平遥县伯,加授仪同。
隋文帝为丞相时,鲍宏奉命出使山南。适逢王谦在蜀举兵反叛,鲍宏路经潼州,被王谦的部将达奚。。抓获,强行送往成都,鲍宏终于不能屈服。王谦失败后,鲍宏被迅速传入京城。文帝嘉奖鲍宏宁死不屈,赐给他金带。文帝受禅即位,加授鲍宏为开府,晋封爵位为公。历任利、邛二州刺史,任满回京。当时有一个名叫尉义臣的人,其父尉迟崇不跟从尉迟迥造反,后来在与突厥军队作战中战死。文帝嘉奖他,准备赐给他姓刘金氏,向群臣询问。鲍宏说:“当初项伯不同于项羽,汉高祖赐其姓刘;秦贞的父亲能为国死难,魏武帝赐其姓曹。请求把皇族之姓赐予尉义臣。”文帝说“:好。”因此就赐义臣姓杨。
后来又授任为均州刺史,因生眼病免官。死于家中。
当初,周武帝敕令鲍宏修撰《皇室谱》一部,分作《帝绪》、《疏属》、《赐姓》三篇。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柳彧字幼文,河东解人。世代居于襄阳。父柳仲礼,《南史》中有传。梁国被战败后,柳仲礼被周国俘虏,又在河东安下家。
柳彧少年时喜爱学习,对经史多有涉猎。周大冢宰宇文护用为中外府记室,过了很久,出任宁州总管掾。周武帝亲自执政, 柳彧到朝中请求应试。武帝认为柳彧非同寻常,任命为司武中士。转任郑县令。平定齐国之后,武帝奖赏跟从征伐的官员,留守京城的人没有奖赏。 柳彧上表说:“如今刚刚得到太平,有功者必定要得赏赐,赏赐应该分明,酬谢勋绩,报答功劳,务必要有所本。攻破城池,出自陛下谋划,斩敌将拔敌旗,必定出自陛下的神略,就像披坚执锐,征伐辛劳一样。至于镇守安抚国家,在宫中守卫,担任警戒,也是重要的。都是秉承已定的计划,不只是自己的能力。留守京师和跟从征伐,事情是一样的,功劳必须相等。”于是留守京城的人都一同加官晋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