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卷六十九(10/10)

回答说:“自尧 以上, 典籍没有记载, 实在不知哪个月是正月。”梁武帝又说:“‘寅宾出日, ’就是正月; ‘日中星鸟, 以殷仲春, ’就是二月。这些出自《尧典》, 怎么能说不知尧时用哪个月为正月呢 ?”李业兴回答说:“虽然夏、商、周三代的正月不同, 但说到时间节令, 都是根据夏朝的正月。《周礼》‘仲春二月, 会男女之无夫家者’。虽然出自周朝的书籍, 但月份也是夏朝 的时间。尧时的日月, 也应当是这样。只是我的见识不深, 无法加以辩论析理, 说明这个问题。”梁武帝又说:“《礼》记载说: 原壤死了母亲, 敲着木头唱歌。孔子是道德完善的人, 而和原壤是朋友 ?”李业兴回答说:“孔子 自己就作了解释, 说相亲近的人不会失去其亲人, 成为朋友的人不会失去其朋友。”梁武帝又问:“原壤是哪里人 ?”李业兴回答说:“《注》这样说: 原壤, 孔子小时候的老朋友。可知原壤是鲁地人。”又问:“原壤不孝顺, 违背人们之间的关系, 为何为了保留老朋友之间的小的礼节, 而废弃不孝顺这样的大罪呢 ?”回答说:“原壤的行为, 事情 自身很明显, 幼小时的朋友, 不是今天才开始的, 既然没有大的变故, 怎么能允许背弃呢 ?”又问:“孔子是道德完善的人, 为什么把原壤的事情记录下来, 留传于万代呢 ?”李业兴回答说:“这是后人记录的, 不是孔子 自己撰制的, 就像合葬于防一样。像这一类的事情, 《礼记》中随便找一找就可以百来计算。”又问:“《易》有太极, 太极是有还是没有 ?”李业兴回答说:“传说太极是有。”回到东魏, 李业兴兼领骑常侍, 加授中军大将军。

李业兴家世代务农, 虽然学业进步,但原有的语音没有改变。梁武帝问他宗族有 多少家, 李业兴 回答说: “萨 四十家。”出使回国, 孙腾 问他:“想不到你被吴儿耻笑 !”回答说:“业兴尚且被人笑,如果派遣公去, 当会被人诟骂。”邢子才说:“你的妻子患有疝病, 有人 问其实情吗 ?”李业兴说:“你太傻了 ! 只要说这个事情,人们就半信半疑,谁还会检查检查看一看不成?”

孝静帝武定元年(543),李业兴任国子祭酒,仍兼侍读。神武帝高欢因李业兴擅长术数,行军打仗常常向李业兴求问。李业兴就说某日某处能够获胜。李业兴对亲近的人说:“他若是取胜了,自然赏赐我;他若是遭到失败,怎么能怪罪我?”芒山之战,有风从西面吹入营中。李业兴说:“小人风来,当会大胜。”神武帝说:“如果取胜,就让你做本州的刺史。”芒山之战后不久,任李业兴为太原太守。武定五年,齐文襄皇帝高澄用李业兴为中外府咨议参军。

后来因事受牵累而被软禁,李业兴就制定《九宫行棋历》,以五百作为章,四千四十作为踚,九百八十七为斗分,回过来把己未作为开端,始终相联系,不再转动,和如今历法的方法不同。至于节气顺序的交换和分界,日影度数的长短,则没有不同。文襄皇帝征伐颍川,李业兴说“:此去必胜,胜后必定有灾难。”文襄皇帝攻克颍川之后,想用李业兴阻挡灾难,就把他杀了。

李业兴爱好经籍,一直不停地搜集,亲自修补,加上题签,他家收藏的经籍,将近一万卷。李业兴不停地阅读,有很多新奇的见解,诸位儒生都佩服他学识渊博。生性豪爽侠义,重视义气,别人有什么急难,到他这里藏身求生,就能允许他们藏匿。和他关系好的,他会把身上所有的东西都给你,毫不吝惜;和他不和睦的,即使是一点点的毁谤,以至于声色俱厉,痛加诟骂。性情又急躁狭隘,以至于争论驳难之时,没有儒生的风范。李业兴常常对人说:“只要是说我好,虽然明知是假话,但也比说我坏要好。”专事进取,妒嫉超出他的人,不顾后果,当时人因此而厌恶他。至于其学术精当举动微妙,当时没有人能赶得上他。李业兴有两个儿子,崇祖继承父亲的事业。

崇祖字子述。文襄皇帝聚集朝中官员,命令卢景裕讲解《易》,崇祖这时十一岁,来往议论驳难,卢景裕很畏惧他。李兴业帮助成就他的儿子,以至于愤怒争吵。文襄皇帝的面容很不高兴。姚文安诘难服虔《左传解》七十七条,称之为《驳妄》。崇祖阐明服虔的注解,名为《释谬》。齐文宣帝建造三台,材料砖瓦等工程,都是崇祖计算的。封屯留县候爵。遵祖,齐天保初年诘难宋景业的历法,十分精到。崇祖为元子武选择葬地,酒醉之后告诉他说:“改葬之后,应当和孝文帝没什么区别。”齐武成帝时,有人告发了他,兄弟二人同时被杀。

权会字正理,河间莫阝人。志向崇尚沉稳高雅,举动遵循礼节法度。小时候学习郑玄《易》,曲尽其幽微奥妙。《诗》、《书》、《三礼》文义精审博识,兼擅风角之术,善观天象。仕于齐朝,开始的时候任四门博士。仆射崔暹引荐为门客,对权会非常敬重,命太子达。。用对待师傅的礼仪对待权会。崔暹想举荐权会和马敬德等人做诸王师傅。权会生性恬淡闲静,不羡慕荣禄权势。耻于做地方官,坚决推辞。崔暹明白他的意思,就不再举荐他。不久,追令修撰国史,权会监督管理太史局事务。后来改任国子博士。权会参与管理的事情虽然繁多,但仍不停教授学生之事,性格十分儒雅软弱,好像不太敢说话,但到了应答诘难之时,应答如回声,因此受到诸多儒生的推重。王公贵族的子弟中仰慕权会德行道义的人,或是到其宅院,或是借宿到他邻居家,昼夜依次求问,接受权会的学业。权会很高兴地讲解,不曾有所懈怠。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