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求。
孙惠蔚后来任黄门侍郎,代替崔光任著作郎。才能在文学历史方面,没有什么著作。改任国子祭酒、秘书监,仍兼任著作郎。延昌三年(514),追赏讲论考定典籍的功劳,封爵枣强县男。明帝初年,出京任济州刺史。回京之后,授光禄大夫之职。
自北魏初年以来,儒生都是做地位卑下的官,孙惠蔚的官职最为显赫。原先单名一个蔚字,宣武帝正始年间,在宫中给皇帝讲学,夜中谈论佛经,很称皇帝的心意,诏令在其名中加一个“惠”字,法号惠蔚法师。死于官任,追赠瀛州刺史,谥号戴。子孙伯礼袭封爵位。
徐遵明字子判,华阴人。自幼丧父,喜爱学习,十七岁那年,跟随同乡毛灵和等人到山东求学。到了上党,就拜屯留王聪为师,学习《毛诗》、《尚书》、《礼记》。一年后,就辞别王聪游于燕、赵之地,拜张吾贵为师。张吾贵的学生很多。徐遵明认真学习了几个月,就私下对朋友说:“张生名气虽然很大,却没有约束限制,凡是他讲解的东西,都不称我的意。请求另拜老师。”就和平原人田猛略到范阳孙买德处。跟孙买德学了一年,徐遵明就又想离开。田猛略对徐遵明说“:你年纪轻轻从师学习,每次都不能把学业学完,这样来学,恐后终究一无所成。”徐遵明就指着他的心口说“:我如今知道真正的老师在哪里了,它就在这里。”就到平原人唐迁处,居住在蚕房里,读《孝经》、《论语》、《毛诗》、《尚书》、《三礼》。六年之中,足迹不出庭院,时而弹筝吹笛,自我娱乐。徐遵明又得知阳平馆陶赵世业家有《服氏春秋》,是晋朝永喜年间的旧抄本,就前往阅读,又经过了好几年。于是亲自撰写《春秋义章》三十卷。这之后开始教授学生,每次到了讲坛,先手持经籍义疏,然后才开始讲解。学生至今仍是这样,慢慢地就成了习俗。徐遵明在外讲学二十多年,天下学子无不尊崇敬仰。特别喜好敛财,和刘献之、张吾贵都在河北传授弟子,收取的丝帛谷物,明码标价,或者留下衣服财物抵押,称为“影质”,有损于读书人的风度。徐遵明看到郑玄《论语序》说“书以八寸策”,误以为是“八十宗”,因而枉加解说。其偏执都是这个样子。刘献之和张吾贵比徐遵明更加过分。
徐遵明不喜欢京城,因为兖州有旧友,就迁到了朋友那里。元颢进入洛阳,任城太守李淇准备兴举义兵,徐遵明一同参与其事。夜里敌兵偷袭,徐遵明被乱兵杀害。孝武帝永熙二年(533),徐遵明的学生通直散骑侍郎李业兴上表请求追封,终于没有追赠谥号。
李业兴,上党长子人。祖父李箈、父亲李玄纪都因儒学而被举荐为孝廉。李玄纪死于金乡令官任。
李业兴少年时性格耿直,立志好学,后来就在赵、魏之地拜徐遵明为师。当时渔阳人鲜于灵馥也收徒讲学,而徐遵明的名声不大,跟他学习的人还很少。李兴业就到鲜于灵馥的学校,和其他学生一样。鲜于灵馥就对他说“:李生跟着羌博士(徐遵明)很久了,学到些什么呢?”李兴业沉默不语。等到鲜于灵馥讲解《左传》时,李兴业问他几个主要的问题,鲜于灵馥都不能回答。李兴业于是抖衣站起说“:羌弟子正像你这样!”于是就直接回去了。自此以后,鲜于灵馥的学生都到了徐遵明那里。徐遵明的学生十分兴盛,都是李兴业所为。
后来,李兴业就博览百家学说,图纬、风角、天文、占候,无不探讨研究,特别擅长算术历法。虽然出身贫贱,却常常很是自负,如果待他不够礼仪,即使是权豪贵族,也不会向他们屈服。后来,成为王遵业门下的食客。举荐为孝廉,任校书郎。当世流行的赵匪攵的历法,节气在十二支之后推算。北魏宣武帝延昌年间,李业兴就撰著《戊子元历》献上。这个时候,屯骑校尉张洪、荡寇将军张龙祥等九家,各献新的历法。宣武帝诏令将诸多新历法合为一种历法。张洪等人后来就共同推荐李兴业主持此事,撰成《戊子历》。李业兴认为殷朝的历法始于甲寅,黄帝的历法始于辛卯,只是有记载年代的作用,而缺少用阴阳五行和干支等推算吉凶,就又加修撰,各成一卷,流传于世。
孝庄帝建义年初,李业兴受命主持天文历法。不久,授著作郎之职。永安三年(530),因之前撰著历法的功劳,赐爵长子伯。后来,因为孝武帝刚刚即位的时候,李业兴参与行礼之事,封屯留县子,授通直散骑常侍之职。永熙二年(534)二月,孝武帝在学宫祭奠先师,李业兴和魏季景、温子癉、窦瑗为孝武帝选取章句。后来入宫任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