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些激将皇上。此书上奏之后,苏威非常忌恨何妥。开皇二年(582),苏威考定经籍文章,与何妥又相互指责。苏威愤怒地说:“没有何妥,不必顾虑没有博士!”何妥应声说:“没有苏威,也何必担心没有供役使的人!”于是和苏威产生了仇隙。
后来,皇上令何妥考定音乐。何妥又上表说:
“臣听说,明亮了就有礼乐,幽暗了就有鬼神。这样说的话,撼动天地,感动鬼神,没有比礼乐更接近的了。又说:“音乐达到了就没有怨恨,礼仪达到了就没有纷争。恭敬谦让统御天下,说的就是礼仪音乐。臣听说音乐有两种,一种是奸邪的音乐,第二种是雅正的音乐。奸邪的音乐感动人,背逆之气相应;雅正的音乐感动人,和顺之气相应。和顺之气形成景象,所以,音乐施行而伦理清晰,耳聪目明,血气平和,改变风俗,天下都得到安宁。孔子说:‘舍弃郑国的乐曲,斥退小人。’所以,郑、卫、宋、赵的音乐奏出,在内则产生疾病,在外则损伤人。因此,宫音乱则荒淫,其君主骄傲;商音乱则破败,其官员腐败;角音乱则忧患,其百姓怨恨;徵音乱则哀伤,其事功就辛劳;羽音乱则危险,其财物匮乏。五音都乱,那么国家很快就要灭亡了。
“魏文侯问子夏说:‘我戴正冠冕而听古时的音乐,就想睡觉;听郑、魏的音乐而不疲倦,为什么呢?’子夏回答说:‘古代的音乐,用文雅的音乐开始,又用勇猛的音乐结束。修省自身以及家庭,使天下公平均匀。郑国和魏国的音乐,以奸邪的音乐结束,沉溺不止,男女混杂,不知父子。如今您问的是乐,您喜爱的是声音。乐和音相近似而不相同。作为君主,要谨慎地辨别好坏。’案,圣人制作音乐,不仅仅是让人耳目欢娱。而是想让人在祖宗庙堂之中,君臣共同听音乐,则无一不和顺恭敬;在乡间里邑之内,老少同听音乐,则无一不平和温顺;在内室之中,父子同听音乐,则无一不和睦亲爱。这就是古代帝王设置音乐的用意。所以,知道声响而不知道乐音的,是禽兽;知道乐音而不知道音乐的,是平民大众。所以,黄钟、大吕,琴瑟之乐和干戚之舞,儿童都能舞弄,能知音乐的人,大概只有君子。不知道声响的人,不能和他谈论乐音。不知道乐音的人不能和他谈论音乐,知道音乐,就几乎接近道了。殷纣做不合道义的事情,太师抱着乐器投奔周。晋国的君主缺少德行,师旷很是怜惜清澈的徵音。
“上古的时候,没有音乐,手拍肚子,敲打土块,就算是音乐了。《易》说:‘远古帝王制作音乐崇尚德行,殷勤地推荐给上帝,用以配享祖先。’以至于有黄帝制作《咸池》,颛顼制作《六茎》,帝。。制作《五英》,尧制作《大章》,舜制作《大韶》,禹制作《大夏》,汤制作《大。。》,武王制作《大武》。自从夏朝以来,年代久远,只留下了音乐名字,但其声音已经不能听到了。从殷朝到周朝的音乐,全都在《诗的-颂》中。所以, 自圣明的贤哲以来, 学习音乐的人很多, 如伏羲减少琴弦, 文王补足琴弦, 孔子敲击磬, 子路弹奏瑟, 汉高祖敲击筑, 汉元帝吹箫。
“汉高祖初年, 叔孙通借助秦朝的音乐家, 制作汉朝宗庙的音乐。在庙 门举行迎神仪式, 奏 《嘉至之乐》, 好像古时请神下凡的音乐一样。皇帝进入庙门, 奏《永至之乐》, 作为行走的节奏, 好像古时的《采荠》、《肆夏》一样;当把干肉放在豆这种祭器中奉献上去时,奏《登歌之乐》,好像古时的清庙之歌一样;升堂奏歌再次结束之后,奏《休成之乐》,赞美神灵的赏赐;皇帝到东厢坐定之后,奏《永安之乐》,赞美祭礼完成。其中《休成》、《永至》两支乐曲,是叔孙通制作的。汉高祖时,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乐曲。春秋的时候,陈国公子完出逃到齐国,陈国是舜的后代,所以齐国有《韶》这种音乐。孔子在齐国听到《韶》这种音乐,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味道的,就是这种音乐。秦始皇消灭齐国,《韶》的乐章传到秦国。汉高祖灭亡秦朝,《韶》的乐章流传到汉朝。汉高祖将《韶》改名为《文始》,用以表示不相互因袭。《五行舞》这种乐曲,原是周朝的《大武》乐曲,秦始皇改名为《五行》。到了汉孝文帝,又改为《四时之舞》,用以表示天下安定和平,四季顺畅。孝景帝采用《武德舞》作为《昭德》。孝宣帝又采用《昭德》作为《盛德》。虽然改变名称,但大抵都是因袭秦朝的旧事。到了魏、晋,都是使用古乐。魏国的三祖,都制作音乐词章。自晋永嘉流亡以来,五都倾覆,音乐流传到南方,因此音乐在江东大体具备。宋、齐以来迄于梁代,实行的音乐之事,还都是从古时候流传下来的。辟雍、明堂、灵台三雍和岁、时、日的开始正月旦日,祭祀之乐实在可称为很隆盛。到侯景篡权造反时,音乐师四处流散,四时舞和清商三调,都到了僭伪的齐朝。齐朝虽然知道传授和学习,但得到乐曲之后而不把它用在宗庙和朝廷。
“臣自幼爱好音乐声律,留心器乐,虽然年纪老迈,还都能记忆下来。到了东方的国土平定之后,乐工都返回了。询问他们逗留之地,果然说是梁朝人教授的。如今,清商三调和四时舞,都有人弹奏,虽然不能精审熟练,但也具有雅正之声。若让他们教导传授,可望古乐得以流传。然后取其旨归,摘其精要,根据旧有的加以削减增益,另外制定好的名称,歌颂盛大恩德于当今,流传雅正之乐到来世,岂不是美事吗?谨抄录清商三调和四时舞的乐曲名称,又撰写歌辞在别的地方。那些有乐曲流传,而不能在殿堂之上弹奏的,也都附录在后面。”
书表上奏之后,文帝另敕令太常,采取何妥制定的节拍尺度,于是制作清、平、瑟三调之声,又制作天子所用的《舞革毕》、《铎》、《巾》、《拂》四种舞曲。在这之前,太常寺留传下来的宗庙雅乐,已经经历了几十年,只有大吕,废除了黄钟。何妥又认为这些宗庙雅乐背离古乐之意,就上奏请求用黄钟。文帝下诏让公卿商议,采纳了何妥的建议。
不久,何妥的儿子何蔚任秘书郎,有罪应当施刑,皇上哀怜何妥,将何蔚减除死罪论处。这之后,何妥所受到的恩宠礼遇就逐渐减少了。开皇六年(586),外任龙州刺史。当时有背着书箱到处求学的人,何妥都为他们讲说传授。又撰写《刺史箴》,刻写在州门外。任职三年,因疾病请求回京,诏令准许。重新掌管学校之事。
当时,皇上刚刚让苏夔在太常寺参与议定律吕,苏夔有一些建议,朝中官员大多随从。何妥偏偏与众不同,常常指责苏夔的短处。文帝将其建议下达给群臣,群臣大都排斥何妥的建议。何妥又上秘密奏章,指点陈述得失,大概都是议论时政得失,并斥责当世结党成派之人。于是,苏威和吏部尚书卢恺、侍郎薛道衡等人皆受连累而获罪。授予伊州刺史之职,何妥没有赴任。不久任国子祭酒,死于官任。谥号曰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