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道,不比殷纣王更严重,而微子还能够离去。近代的有太尉陈准,是外姓的人,由于兄弟陈徽有曾背叛趟王司马伦而有旧仇,也得以声称有病,不入伪朝廷。何况司马肜是司马伦的亲兄长,却偏偏无法离去呢?赵盾入朝劝谏不被听从,出外逃亡没有走远,尚且不能免于罪责,何况司马肜不能辞去官位,面朝北事奉伪君主呢?应该按照先前的议论,对他加以贬损责难,来推广作臣的节操,明确事奉国君的道理。”于是朝廷依从蔡克的议论。司马肜过去的下属不断地追诉,因而又改了谧号。
司马肜没有儿子,以武陵王司马澹的儿子司马禧继嗣,也就是怀王。官拜征虏将军,和司马澹都死于石勒。元帝时,以西阳王司马素的儿子司马悝为司马肜的后人,死得早,也就是殇王。到这时坛王的儿子旦墨翘从互压那裹回国得以继承王位,也就是声王,官做到散骑常侍。死,没有儿子,诏书令武陵威王的儿子司马琏继嗣司区塑,历任丞室太仆,和父亲旦区肿一同被废迁徙到新安。死,太元年间恢复封国,儿子司马稣继承王位。死,儿子珍之继嗣。桓玄篡位,封国的臣王孔璞送至逃到寿阳,义熙初年才回去,逐渐迁任左卫将军、太常卿。刘裕讨伐姚巡,请!缒做谘议参军,被塑隘所害,封国被取消.
文帝有九个儿子,文明王皇后生武帝、齐献王攸、城阳哀王兆、辽东悼惠王定国、广汉殇王广德,其乐安平王鉴、燕王机、皇子永祚、乐平王延祚不知母亲是谁。燕王机继嗣清惠亭堡,另外有传。永祚死得早,没有传。
齐献王司马攸字大猷。年少时就聪慧。等到长大,清静和气公允,亲近贤人喜好施舍,爱好经典书籍,能写文章,善于书信,被世人所效法。才气名声比武帝大,宣帝常器重他。景帝没有儿子,让司马攸作继承人。跟随征讨王浚,被封为长乐亭侯。等到景帝去世,司马攸年仅十岁,悲哀感动了周围的人,很是受到称颂赞叹。承袭了舞阳侯的封号。在另外的宅第事奉景献羊后,事奉皇后以孝闻名。又历任散骑常侍、步兵校尉,当时十八岁,安抚军营部属,很有威严与恩惠。五等爵位建立,改封为安昌侯,迁任卫将军。
为文帝服丧,悲哀毁容超过礼制,拄着木杖才能站立起来。手下人用稻米干饭做成丸状给他吃,司马攸哭着不接受。太后亲自去开导他说:“如果万一得了其他疾病,又该怎么办呢?应该从长远考虑,不能专守着一个想法。”常派人逼司马攸吃东西,司马嵇喜又劝谏说:“哀伤而不泯灭性情,这是圣人的教化。况且大王处在宗室近亲的位置,担任着辅佐朝政的重任。普通人为了祖宗尚且爱惜性命,何况你担负着天下的大业,担负着辅佐皇室的重任,怎能尽没有边际的悲哀,与颜渊闵损争孝呢!不能让贤人嘲笑,让愚人庆幸。”嵇喜亲自奉上饮食,司马攸不得已,勉强吃饭。嵇喜退下后,司马攸对左右的人说:“嵇司马将让我不忘居丧的礼节,得以保全我小小的身躯。”
武帝登上皇位,封司马攸为齐王。当时朝廷刚创立,司马攸总管军事,镇抚安宁内外,没有不依附的。韶书议论藩王让他们自选封国内的高级官吏,司马攸奏议说:“过去圣王封建万国,用以亲近诸侯,规矩代代相承,没人能改变。实在是因为国君不世代相传,就会人心暗存侥幸;人们没有稳定的主人,就会风俗虚伪不淳厚。因此先帝深入考究了治理万世的道统,考虑恢复先代圣哲的规矩,划分土地疆界,建立五等爵位,或者是为了推崇美德,或者是为了酬劳功臣。我以为陛下是顺应天意创立大业,树立封建亲戚,听任藩国自行任命高级官吏。然而现今初创大业,制度刚刚建立,虽然庸蜀顺从,吴还没有臣服,应当等到清平安泰,再商议恢复古代制度。”奏章接连送上三次,都回答说不同意。这之后国相上报说高级官吏缺乏,典书令请求差遣推选。司马攸下命令说:“愧受恩宠礼遇,担忧的就是不称职。至于授官职论才干,都是朝廷的事,不是封国适宜裁定的。我命令向上请求此事。”当时王府家人衣食都由皇家提供,司马攸上表说租赋俸禄足以自给,请求不再供给。前后十多次上表,皇帝又不准许。司马攸虽然没去自己的封国,但对文武官吏,下至士卒,都是把租赋俸禄分给他们,如有疾病死亡丧葬就馈赠他们。有时发生旱涝灾害,就对国内百姓加以赈济借贷,等到丰收的年头才收回,少要十分之二,国内依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