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9~10章石qi(4/4)

附近的信男善女们,都要去上香。所以,这里的香火曾经有过鼎盛时期。上边的香火鼎盛了,刘八爷父亲的香房自然生意很旺。

做香的原料,主要是用榆树皮当做黏合剂,再用沉香木粉、柏树木粉、辛夷、香附子、苍术等当做香味剂,火硝当做助燃剂。把这些东西分别研磨成面,按一定比例把各种料混合,拌成一定湿度,反复碾轧,这种混合物就黏结起来。通过简单机械挤压成条状,再用手工擀成香棍棍儿。用刀截成一定长短,晾干扎把。磨香粉用的是大石碾,一匹骡子整天在碾盘的碾道里转悠。这种碾的碾盘是石头,碾磙当然也是石头。不同的是,这种碾盘和碾磙都不光滑,必须锻造出深深的纹路,起到砸、搓、碾、轧的作用。如此反复磨皱,才把做香的原料磨成粉剂,再用硝水混合碾轧成油泥一样的香坯。

解放后,不时兴迷信了,好逸恶劳的道士们没了踪迹。刘八爷家的香坊没了市场,石碾也失去了碾香料的作用。通过石匠的重新改锻,变成了普通的石碾,邻居们用来轧红薯干、碾苞谷。后来,马寨三队开了油坊,刘八爷二十块钱把石碾卖给了三队。三队请来的做油师傅,把这盘石碾改造成了碾芝麻子的油碾。

油碾、炒锅和打油床,是开油坊必用的设备。

油匠们先是在大铁锅里把芝麻子炒熟。炒芝麻子是个技术活儿,火不能太旺,锅内必须用油铲不停地翻动,芝麻子炒得以发黄偏黑为最好,这种状态出油率最高。这些炒熟的芝麻子,放在油碾上磙轧。刚开始时,芝麻子是松散的,不多久,就变成了近似油泥的片片儿。这些油片片儿,还要放在蒸锅里蒸上一个时辰。蒸好了以后,油匠们再用麻绳,把油泥包成磨盘大的厚厚的圆饼,一层层地叠放着,竖着排在打油的油床里。这些圆盘的两端,用厚厚的硬木板夹着,一端是固定的,一端是用特制的四个楔孔板顶着。打油时,这四个楔孔,有规律地轮流塞进去四个不同厚度的楔子,一个打紧了,其余三个再换更厚一点的继续打。

打油是一个很重的力气活儿。油匠们一站在油床边上开始打油,就几乎一丝不挂,甚至裸体干活儿。他们挥动十几斤重的大锤,朝着镶有钢箍的楔子击打,边打边更换楔子。开始的一段时间,击打楔子的力度不用太大,更换楔子的频率却很快,随着油盘的渐进,形势越来越紧张了,换楔子的频度就低了,大锤的劲道就要升上去。油匠们喊着号子:“杀咿咿呀…得咿咿呀…”一锤比一锤狠地轮流击打四个楔子。金黄色的香油,就从麻绳的缝中渗了出来,形成了淙淙的油流,顺着凹槽流向了油缸。这种油就是所谓的“大槽油”与全靠热碱水烫浸的小磨油有所区别。

油坊里弥散着喷香的油味儿,所有器械上都浸润了食油。油匠们在蒸汽腾腾的油坊内干活儿,就是不吃油,只闻这油气,也能上膘。一槽油打下来,光光的身子上,全是油汗。换衣服时,就得用黄豆秆灰,在身上抹上一遍,跳进热水缸里洗才能洗净。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