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崔大头扎扎实实地耍弄过一回。
有一天,这个崔大头正在锻磨,听见贵亭叔和贵亭婶小声嘀咕。贵亭婶问:“中午叫崔石匠吃啥?”贵亭叔说:“咱不是还有糖糕吗?”贵亭婶说:“就那几块糖糕,他舅大老远来了,还不够吃。”贵亭叔说:“那就烙点饼子吧。”崔大头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做的活儿有意让石磨的中间少打一点,周边剔得多了一点。
下午试试新锻过的磨时,这盘磨摇摇晃晃,侧侧歪歪。贵亭叔和贵亭婶说:“崔师傅,这一次锻得有点膛高吧?”崔大头说:“不要紧,糖糕叫他舅吃吧。”贵亭叔两口子闹了个大红脸,立刻知道得罪了这个石匠,连忙赔不是,承诺好好招待他,崔大头才把磨重新锻了一遍。事后,贵亭婶一提起崔大头,不说什么原因,只骂他是个“缺德鬼”
大石磨只有生产队里才有,一部分农户还有一种小石磨,叫做“花磨”有的地方叫“晃磨”可能更形象一些。这种小“花磨”口径一般一尺左右,下扇固定,上扇边上揳进去一个木耳朵,木耳朵上有一个圆孔。使用的时候,用一只木拐子,木拐子的一头插入木耳朵内。一个人手持木拐的木柄,往怀里时猛拉,向外送时猛推,一拉一送,靠惯性让磨扇不停转动。拐这种花磨,用的是巧劲儿,推拐的人,身子有节律地耸动,很好看。
小宝家就有一盘花磨,主要做两种食品,一种叫“懒豆腐”做“懒豆腐”时,先把黄豆浸泡成又大又白的湿豆,和清水一起放入花磨上扇的孔中,一个人添,一个人拐,配合默契,磨出豆浆来,与萝卜叶子或者其他菜叶子掺和在一起煮,加上食盐就是一顿饭了。
吃这种饭,可以节约粮食,在那个年代,人们想出了许多粗粮细做、节约主食的好办法,这就是其中的一种。还有一种只有我们那一带才有的“粉浆面条”做这种“粉浆面条”也要用小花磨,是把浸泡好的豌豆,加上花椒叶子拐出来的。拐成的浆经过过滤、沉淀,下面澄出的是豌豆淀粉(又叫豌豆芡),上边留下少量淀粉的浆水,放在锅里烧开再下面条,就是所谓的“粉浆面条”与用其他方式做成的浆面条,味道是不一样的。这种汤面条非常好喝,能够吃两碗饭的人,可以加倍地吃上几碗。所以做“粉浆面条”就不是为了节约,而是带有节约性质的改善生活。隔上一段时间,小宝奶奶说:“拐一顿浆面条膨膨肚儿。”一家人就非常高兴,能够吃上一顿上等的好饭。
再说一种石器,这种石器叫石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