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七十五章何为佛(2/6)

杜睿笑:“在下也曾研习佛法,知佛经中说的“五蕴皆空”“无常苦空”,然在下却认为佛教虽有专说空时,其实亦有不空之义,即所谓“诸法皆空,因果不空”何谓空及不空。空者是无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业。虽知无我,而能努力作救世之事业,故空而不空。虽努力作救世之事业,而决不执着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实了解,乃能以无我之伟大神,而作之事业无有障碍也。佛法若是能用以造福天下,使天下人人皆心向佛,岂不是能让佛法更为弘扬!”

“居士所言,虽然看似有理,然而与我佛所论相悖太甚,贫僧不敢苟同!佛法讲求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盘寂静。诸行无常的“行"指的便是一切有为之法,因缘形成的一切事。有形的法和无形的心法皆属行法。“无常”,有生就有灭,变化无常,任何事都无一刹那的恒常,在一刹那之间起著生灭的变化。前一刹那的我,已非此一刹那的我。生即是灭,生中饱著灭,生与灭之间,没有刹那的间隔。任何事若有刹那的不变状态,就意味著“常恒”“有漏”的“漏”指贪嗔痴慢疑等烦恼,烦恼是诸苦之源。大海行船,就怕船上漏,漏的船,若不及时堵,定会沉船。人的烦恼,就是使人下堕之因,下沉苦海之因。凡受烦恼心影响影响的任何思想行为都结苦果。诸法无我的“我”,指一切事的不依因缘的独立自

玄奘此时脑里一团麻,杜睿说得每一句话,乍一听都是有理的,可是与他熟悉的佛法而言,却又是相悖,这让他有些困惑,不禁:“佛本非功利,纵使天下独一人信佛,则超度一人,岂能因弘扬佛法,而失了本心,些功利之事!”

玄奘:“修习佛法当超脱世间万,讲求四大皆空,着重本心修为,若当真能无外,万般皆虚,则可称之为圆满!”

杜睿闻言,大笑:“大师谬也!佛法本义虽是非功利的,不过,世俗社会永远是一个功利的社会,佛教要启发世人心灵向善,不可能不言功利。不可能消除俗世人们到寺庙中求功名利禄的法,但可以通过佛教的理念,告诉世人要从善事的角度去追求或看待功利,教化世人不恶行其事,纵而为。因此功利可以作为方便法门。但是就如今中土一些寺庙的僧团而言,同佛买卖,甚至靠佛图利,挖空心思搞“创收”,则是违背佛佗教导的。佛绝不是图贿的贪官,也不同**的君王。”

佛法与其他宗教、哲学等文化形式开展广泛的对话,在发挥佛法特质并在与现代文明结合。人间佛教既是佛教的现实化,也是回归佛法的本原,恢复佛法的本来面目。

杜睿的话让玄奘不禁一阵沉思,大虽然是佛学大家,然而若是论对佛教本的研习,或许还比不上杜睿这个来自后世信息大爆炸年代的人。

杜睿闻言,当即反驳:“似大师所言,一旦遁沙门,便须放开一切,不以父为父,不以母为母,不以,不以友为友,若如此,岂有人?在下虽不才,却以为学佛法者,固不应迷恋尘世以贪求荣华富贵,但亦决非是冷淡之厌世者。因学佛法之人皆须发“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抱心救世之弘愿,不惟非消极,乃是积极中之积极者。佛门讲求世,然在下以为世即“觉悟”后的对现实社会的本超越,只不过这“觉悟”不是在避世中实现的,而应是在人世中实现的。”

杜睿见了,笑:“大师方才说修佛就是修习本心,在下不敢苟同,在下认为,佛家崇尚的吃素、放生、念佛、诵经只是表面功夫。并非的本,乃是人的一基本练习。真是信佛,应该理解佛陀四大皆空之义,而屏除私利,应该会佛陀的我一,广大慈悲之心,而护群生。如果放一条蛇,就希望活一百岁,念,就希望盗洗劫时独不抢他的,那么可以说已经堕。还有,佛教不应违背孝,不应反对家制度,不应排斥情生活,也不必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在下认为,佛教不应主张苦行,不应禁止吃荤,不应要求家,则娼屠宰渔猎贩酒等人皆可以信佛。”

玄奘钻研佛法这么多年,何曾听过这等言论,抱守本一的心境,也跟着微微松动,:“居士所言,贫僧闻所未闻,虽看似有理,然与佛门四大皆空的理念是相悖的!”

杜睿接着又:“大师以为,如何才能修佛,以至圆满,观自在的境界!”

玄奘再一次陷了沉思,虽然他也觉得杜睿说得有些理,然而却与他毕生追求,甚至不惜命,远涉十万里,求取来的真经相去甚远,这让他到了迷惑,到了愤怒。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