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五章我很有才(2/2)

这样“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落”比黛玉“人亡”(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贾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儿,后有晴雯,终于封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虽然还有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又怎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神创痛呢?“明年发虽可啄,却不人去梁空巢也倾!”难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大概不是主观臆断吧;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行》也有这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象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都因避祸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桃飘与李飞”或此意。

清人明义《题红楼梦》诗里说:“伤心一首葬词,似谶成真不自知。”黛玉这首抒情诗,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如一朵馨香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说这首诗是谶语,是就其整的思想而言,并不是说每字每句都隐示着黛玉的遭遇。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太无情。明年发虽可啄,却不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而怨及燕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现在,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象梁间燕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走了。因而,她悲叹“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当然,《葬》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来抒发自己的世之,而显了他本思想的弱。我们同情林黛玉,但同时也看到这多愁善的贵族小,思想情是十分脆弱的。

如果我们再把《葬》同荣府中所有青年女的命运联系起来思索,又觉得这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未来的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一通话说完,同学们傻了,女老师愣了,就这平还上什么学啊!直接去参加《红楼梦》研究会得了。

有人说,《葬》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的关系颠倒了。说到《葬》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翁》中“今年落颜改,明年开复谁在”、“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还不足以借取利用吗?即如葬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盛以锦,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的诗句,难还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吗?但这些都是“”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词句的悱恻缠绵。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