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尚处于恢复时期。此后经过80多年的自然增长,至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宋代户数达到20882258户。如果从唐玄宗末年算起,成倍增加的户数其实是300多年以来的结果,或者说是弥补了宋以前200多年战乱所造成的损失,不足为奇。
再与后世的元代相比较。《元史·地理志序》载: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南北之户总书于册者”为13196206户。但这一数字并不能与宋代比较。一是其数根本不是“总书于册者”10行省中,缺云南、岭北二行省的户数,其余8行省仅河南、江浙、江西、湖广4行省数字相对完整,另外4行省户数多有残缺遗漏。而就相对完整的河南而言,也缺汝宁府、归德府、襄阳路、高邮府的户数。二是当时刚经过大战乱,户口损失严重,户籍制尚未完善,地广人稀现象普遍存在。如汴梁路领38县,仅有20018户,每县平均不足790户;南阳府路领13县,仅有692户,每县平均53户。由此一斑,可窥至元二十七年的户数既不是当时的总户数,更不能代表元代户数峰值,也就不能与北宋末年总户数相比。实际上,据估计元代中后期全国约有27650000户,[10](P141、150)与宋代相对应的领土上户数峰值相比,应无多大差距。
举两个具体地区户数变化的例子,均按与宋代相应地区对比。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宋代两浙的户数高于唐代,低于元代,河北的户数也低于其后的金代。均与其所处的历史阶段相适应。
看一下北宋及其他朝代户数的年递增率,更证明这一点。
从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57年)的4279634户,到东汉质帝本初元年(146年)的9348227户,[11](《郡国志五》,应邵注)中经90年,年递增率为8.7‰。
从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的3041871户,到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的9069154户,[12](《地理志》);[9](卷84)中经115年,年递增率为9.5‰。
从宋太宗时的《太平寰宇记》(成书年代约为980--989年,暂取其中间年代984年)所载的6499145户,到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的2088225户,[2](《食货》69之71)中经约125年,年递增率约为9.3‰。
综上所述,宋代的总户数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基本可信。
三、北宋历年户数表分析
北宋一朝,全国总户数传世有50多个年代的具体数据,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但其中有虚有实,有对有错,不能随便引用。因此,有必要将其排列为表,以便比较鉴别(附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