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全国各地曼延之趋势。
黄组长接着问:“那么,解放以后,这四平腔剧团又演出过哪些剧目?影响怎样?”
鲍福说:“解放后,上演过《玉堂春》、《陈三姐爬堂》、《白玉楼》、《十五贯》、《唐伯虎点秋香》…最有影响的就是《乌蓬记》。当时群众有句顺口溜:‘扒了房子卖了地,也得听芦花村的《乌蓬记》…”
“传统戏就不要讲了,说说有哪些个新戏?”黄组长连忙打断他的话。
“新戏嘛,当然就是样板戏了,《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等,总之八大样板戏都演过。当时我们还两次去县里做了汇报演出。”
“有没有自遍自演的?”
“有啊,如《送货路上》、《儿子教父记》、《三定桩》、《瓜园风波》、《张大嫂家的新鲜事》、《小二栓捉贼》、《公社书记下乡》,等等。”
黄组长听着,又整理道:
解放后,作为四平腔发源地的芦花村,仍然活跃着一支文艺队伍,这支队伍在**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路线的指引下,积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深入开展三大革命运动,热情讴歌社会主义祖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双百”方针。他们在传统剧目的基础上经过推陈出新,创作了不少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新剧目,这些新剧目有的以展现工农群众的英雄形象而楚楚动人,有的以揭露阶级敌人的罪恶面目而发人深省,有的以赞美社会主义的崭新面貌而闪耀光彩,有的以挖掘封建思想的残余势力而激励斗志。这些新剧目主要有…
如此一问一答,材料的框架很快初步形成。黄组长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你作为一名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年青艺人,在长期的文艺生涯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