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为除八虎之事,二老对皇上迫甚急,如今多少还是有些耿耿于怀。此时须得诸位阁臣联名上奏,皇上总得卖诸位这个面
。不过,真要重
内阁只怕是不能了。最好的,恐怕是复原职,旋即致仕。”
“敢不应命。”
斟酌了一番,冯虞才说:
李东了
。“国城所说,
得我心。对了,此番刘、谢二位如何不见起复?”
李东说
:“老夫去日得靠你等后辈支撑。当好自为之。若有何计较,尽
知会。老夫痴长数十载,总还是有些馊主意,呵呵。”
再说永成。此人倒是颇得皇上信任,不过迎合上意非其所长。如今西厂、内行厂裁撤,东厂更是
要。
永成在东厂位
上所作所为又不算离谱,想来也不会再动。
凤倒是为人忠直,可惜如今年老多病,去年已致仕。罗祥无才,不过是跟班人
,这几年与刘瑾走得近,此番不受牵连就算是万幸了。至于丘聚,当初得罪刘瑾,蜂南京孝陵。虽说此番调回,但毕竟当初谪发旨意为正德所下,一下
不好拗得太过,以我估算,恐怕便在四司八局中先选一
掌
,十二监是暂时没指望的。
“此次刘瑾事发,皇上对中官难免生些惕凛之心,一年从龙八虎,抛开刘瑾不说,如今
中声名最盛风评最佳的,莫过于张永张公公。不过,经历刘瑾谋反一事,京师兵权尤其显要。也只有张永坐着御
监掌印太监这个位置,皇上才放得下心。如今京营也
归张永整肃,或许就此便转拨张永麾下也未可知。
“经世治国用人为本,如此大事,国城本不该妄自猜度,搬是非。不过阁老非是一般人等,国城就姑妄言之了。这几年,朝廷政务多
自刘瑾之手。皇上至多是留心大节,一般政务官员上心的却不多。故而六
人选,恐怕还得由内阁斟酌提名。至于内廷要缺人选…”
倒是魏彬,为人圆,平日不显山不
,哪个都不轻易得罪。之前在刘瑾、张永之间左右逢源,可见是个长袖善舞又有
的人
。此人或有机会
掌司礼监。”
李东叹
:“也只能如此了。不过,谢迁之弟谢迪原任兵
主事、
谢丕原任翰林院编修,又有其力荐之浙东周礼等三人,同受牵连而遭谪贬,此番理当复职。此事还需国城在旁斡旋。”
冯虞笑:“此番裁撤西厂,转任御用监,阁老莫非看李东
会意。“看来,司礼监掌印非魏彬莫属了。此人老夫倒是打过
。为人
沉知机,明
退。单看其数十年间不声不响升至今日这步田地,从未遭人
议,从未越级擢升,却也从未遭过贬斥耽搁过晋升,可见也非是一般人
啊。哦,方才你说司礼监批红为祸国之源,可有对策?”
冯虞心想,这个,恐怕才是李东今晚约谈之意吧。
是政令恒一,三是海内清平。少一样,生意便难许多。何况,富商
贾锦衣玉
,挥金如土,已是神仙般日
,何须冒灭族之险
造反的勾当?至于
猾之说,历代重农抑商不遗余力,官场还不是贪腐日甚,农人还不是生计艰难?方才阁老引商鞅之语,可商君死后,秦渐起于关中,却多蒙商贾之力。便是始皇帝,其仲父吕不韦亦为
贾。再往近了说,有宋一代,宽纵商贾,海贸繁盛,却也不见危及朝廷。宋之积弱,非是
于官民奢婬,却
于崇文抑武。晚辈非是鼓
重商,只是士农国之
基,缺一不可。国家财税多取于商贾,商兴则国富也是至理。商人机猾,世所公认,官府确应教诲约束,只是为此而抑商,未免是因噎废
了。望阁老三思。”
李东突然发问:“谷大用呢?怎的未听得提起?”
李东捻须
思,久久不发一语。冯虞则气定神闲,也不多说话。过了好一阵
,李东
说
:“此事牵连极广,容老夫三思。对了,今日皇上所下手诏,老夫已秉承拟旨。不过,近日一番整肃,内廷外朝缺员极多。外朝六
尚书√郎大半空缺。便是内阁,经此番增补,也未满员。至于内廷,二十四衙门缺员更多,司礼监提督、掌印皆无人。以你揣度,皇上下一步会有何等动作,这些个要职上属意何人?”
冯虞摇了摇“那五源皆是沉疴痼疾,若要调理,皆非一时之功。现下能着手地,便是设法收束羁縻。切不可如当初刘健、谢迁一般意气用事,
他翻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