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北京这么对待我,下次,北京就不会这么对待我。”今天中国最富的人群中,很多人是改革开放的时候下海做生意的,这些人原本拥有稳定的政府机关的工作,但是,他们厌倦了这种每天上班喝茶看报纸的无聊生活,对新事物的好奇和不甘心平庸的冲动让他们毅然放弃稳定的生活而跳下海里做生意,而今天他们和同龄人命运的差距正印证了那句亘古不变的真理:你付出多少,就得到多少,风险和回报永远成正比。
自己是大学生,自己有冒险精神吗?自己能做到宗庆后、马云那样吗?叶江海摇摇头,叹了一口气,唉,算了,还是等候书记的安排吧,希望他会安排好一点的。
说到大学生,说到马云是英语老师,叶江海不禁想起了大学时自己与英语导师的一段难忘的师生情,严格的讲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男女情:
第一次见到卢君时,叶江海是南进师范学院中文系的三年级学生,卢君是首都讲师团的教师,她来南进师范学院教两学期的课程。
讲师团里都是一些年轻教师,比学生大不了几岁,宿舍里的弟兄们就按给女生打分的办法把那些女教师也评定了一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卢君名列第一。大家都打定主意要选她的课,哪怕是英语课也认了。
卢君教的是公共英语口语选修课,中文系本来没人对英语感兴趣,连头两年的英语必修都是硬着头皮混过来的,可这次呼啦啦报了五十多人,还都抢着坐前排。
卢君站在讲台上,不象学校几位英语老师那样金丝眼镜西装裙洋派十足,而且她张口第一句“同学们好”还是用汉语讲的——似是而非的胶东腔,逗得全班哄堂大笑。“山东话学得不象,可你们却听懂了,对不对?”卢君微笑着说“学英语也是这样,口音不是最大的障碍。不要因为有口音就丧失信心,也不必花太多时间纠正”这小老师倒挺和善,不象那几位假洋鬼子那样净挖苦叶江海们的山东英语。
卢君的人缘很好,下了课就被学生围住,谁都想跟她多练几句。叶江海是不好意思出丑,从来不张口,却暗暗地喜欢上了这门课,每星期都盼着周三周五上午这两次课。班里其他许多男生也都令人怀疑地变成了“亲英派”有事没事就去找卢君借书借英语磁带。
嗯,他叶江海却独辟蹊径。
一天课后,叶江海壮起胆量去办公室找卢君“卢老师好,我是叶江海,我虽然在课堂上不张口,其实我很喜欢英语。昨天我译了几行古诗,想请您批改一下”叶江海边说边递过《诗经-卫风-硕人》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那段。中文原文是用叶江海最得意的行草体抄在一张毛边纸上的,还加了一行“卢君老师指正”
卢君低头看了看,抬起头来对叶江海说“真报歉,我看不太懂这原文。不是说你的毛笔字,你的字写得很漂亮,而是我不懂古诗”
叶江海早有准备,从书包里拿出一本《诗经今译》。
卢君接过书“好,试试看吧”
叶江海谢过她,转身向门外走去,到了门口又回过头来,犹豫着补了一句“那中文部分,嗯,您就留着吧”
第二天下课后,卢君叫住叶江海,说:“你的译文看过了,译诗算是再创作,旁人不好改动,我提了几处建议,供你参考,你跟我来一下。”说完转身向外走,叶江海跟着她**后面。
卢君带着叶江海到了导师室旁的会客室,那是专门接见家长用的地方,里面有着两排沙发椅、几张**的椅子,还有张两排沙发椅,中间放的是长桌子及一台影印机。
卢君关上门窗,打开了冷气,叫叶江海坐下,接着卢君和叶江海探讨起译诗技巧。
大概过了二十分多钟,第二节课刚刚开始,他们结束了那愉快的探讨,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显得很和谐:“叶江海同学,就这样吧,老师下次再教你一些技巧的运用好不好”
卢君边说边往外走了出去,叶江海一步步的跟在后面,卢君突然转过头来:“你回去要好好体会哟”话在讲,脚却没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