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的票子又加了进去。
总数他是知道的,记得比自己的年龄还清楚。连同今天这三十块,是五千三百三十块零三角。这是他几十年编筐卖箩、省吃俭用积蓄下的。每张票子他差不多都认识,能说出它的来历。
这笔钱他没告诉过人,这是他的秘密。
但是,眼下揪心的是他当天的秘密。他今夜要去干一件顶要紧的大事,要赶紧动身。明天县委书记就来了。
他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起钱,捏了又捏,还不放心,又打开看了看,没有少,这才再包起,放到匣子里。临往箱子里放时,掂着匣子的分量又不放心了,又打开匣子看了看,确信钱还实实地在里头,这才探着头把匣子放到箱子最底下,盖上衣服,隔着几层衣服按了按,又把床上堆的衣服都放进去,关上箱子。
他掀开锅盖在怀里揣上五六个窝头,一个咸菜疙瘩,拿上手电棒、割草镰刀,背上背篓,刚准备出门,又看见桌上套着黑皮套的半导体收音机了。带不带它呢?城里的洋玩意,就这戏匣子他喜欢。背着在山上转,能听个戏,没有戏,也能随便听个响,解闷。更重要的是,常常能听到广播保护山林的事,那最紧要了。可今天,天不对,可能要下雨,自己的老寒腿酸疼疼的。算了,不带了,淋坏了。他把半导体收音机也瑟瑟地放进了箱子。
可他又看见那柜上靠墙立着的十几个奖状镜框了,被儿子都碰歪了。他上去一个一个把它们立好,排齐。左右端详了几遍。他不识字,可知道这都是奖他种树、看林、绿化的。有的镜框早漆皮剥落,隔着玻璃,奖状纸也变成焦黄了;有的玻璃早碎裂了,他用布条面糊歪七斜八地粘着;有的是新楚楚亮闪闪的。奖状不管是新是旧,下面都盖着圆红大印。他知道,这圆红大印是比钱还实在管用的东西。那些把奖状双手递给他的公社、县里、还有更上边的领导们,都笑咪咪地和他握过手。他别的事记不住,给他发奖状的人他一辈子忘不了。
他总算出了草房门。
篱笆院四周的绿树上雾气缭绕,鸟鸣一片。他在草房前后的青石板上撒了几把小米高粱。那是他每天离开草房前留下喂鸟的。他一边撒一边低着头粗声瓮气地和树上的鸟叨唠着:“给你们把食留这儿了,看见了不?”
拉上篱笆门一出院子,他就警觉地抬起头,雾气弥漫中,下面上山的小路上传来说笑声。不一会儿,几个小伙子扛着两支猎枪从雾气里慢慢露了出来。
“闷大爷,这雾今天啥时散?”小伙子们问道。这里有几个是山下凤凰岭火车站的铁路工人,大多认识他。
“今天雾散就是下雨了。”闷大爷回答,心中有些紧张,他最怕人上山打猎。
“得了,那还打什么劲啊。”一个一口地道北京腔的年轻人对同伙说。
“老头,这山上有什么打的没有?”这是个留着小胡子戴着鸭舌帽的小伙子。
“没有,没有。”
“连个兔子、狐子都没有?没个活的?”小胡子怀疑地看着闷大爷。
老汉的样子再忠厚不过了:背几乎驼成直角,头不得不很吃力地抬着,头和背又是一个直角。穿着一身黑衣服,整个身子的姿势就像个墨写的“句”字。完全的秃顶,浑浊的小眼睛愣怔地瞅着人。
“前两天倒是来过个豹子。”忠厚人急了,也顺口诌开瞎话了。
年轻人吐着舌头,互相看了看。
“不怕,六七个人,两杆枪还怕个豹?”小胡子充硬汉地说道“山上还有啥?”
“就是蛇多。我这草房顶上,见天蛇吊着尾巴。”
年轻人搔着后脑勺,毛了。
“得了,回吧,不是地儿。”老北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