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肺腑,他更觉得爽快。他看了看自己小腿上紧紧捆住棉裤裤腿的绑腿,腰里扎的红布带,脚上穿的回力球鞋(只有鞋他承认花钱买的比自家做的好,耐穿),浑身又利索又吃劲,到天黑赶上三十里山路,不算个啥。
鬼愁涧旁他站住了。这是去凤凰岭的咽喉之路。尺半宽的小路,一边是长满枣刺荆棘的陡坡直上半空,一边是嶙峋怪石黑森森直下深涧。他看着阴沉沉的涧底,踟蹰地停住了。不是涧深路险让他发憷,这使一般人发抖的路,他闭着眼也敢摸过去,他是看见涧底的一堆东西了。那一篓旧衣服和破烂,儿子都扔在涧底了。那条破棉裤挂在了半涧腰。什么东西都是一扔,一扔,太糟蹋。城里人的垃圾堆,他看着最不顺眼,有多少家底也得扔穷了。可现在下涧去,天黑前能赶到地方吗?他往前走了两步,回过头不舍地往涧底瞅瞅,走了走,又停住,往涧底望了望;最后是下了决心,往起背了背篓,不回头地朝前走了。等明天再来捡也不迟,东西在涧里,总丢不了吧?
前面路和山涧分了岔,涧斜着黑龙一样游走了。路宽了,能过辆平车。左右两边是V字形的布满荆棘的陡坡。渐渐,路又窄起来,被乱石烂土、枣刺堆堵的过不去人。闷大爷一边用镰刀拨拉着枣刺困难地往前走,一边往两边坡上张望着,心中充满得意。这些堵路的石头烂土都是他从坡上成年累月放下来的,枣刺也是他成年累月砍下堆在这儿的。一层枣刺一层土块石头,堆得一人多高,砍柴的,伐木的,是人是马,谁也别想过。不是说封山育林吗?这就是他封的山。
哧啦一声,他低下头,黑棉裤在膝盖处被挂破了,露出了白白的棉花。他既心疼新棉裤,又埋怨逼他换衣服的儿子,可也有些得意。裤子是被露出土的一截铁蒺藜网挂破的,那是他从山下铁路旁拾到,拖了几里山路拖上来的。他绝不知道精卫填海的故事。但他填这沟,像是着了魔似的,只要见了带棘刺、蒺藜的东西,是远是近都像宝贝似地拾来扔在这里。天长日久,这半里长的挺宽坦的路填得没人能走了。他看了看陡坡上长满的丛丛枣刺,他今天没时间割“下回再来补上吧…”他自言自语地叨唠着,离开了这段布满荆棘的山谷。
雾气朦胧中,凤凰岭隐隐出现了。一个突兀而起的小孤峰在云雾的环绕中像是转头顾盼的凤头,接连三个弧形岭,一个比一个低,一个比一个平缓舒展,柔和迤逦地描画出凤凰肩、背、尾的飘曳曲线。凤凰岭并不大,但这几十里山岭却因此而得名。祖辈传说,这山上原来长满一样高低大小的柏树,远看像个绿凤凰,夏日阴凉连个蚊蝇也不飞。但后来就一直是荒山秃岭了。闷大爷从1952年上山种树,主要的汗都流在这儿了。现在秃山又变成绿凤凰了。到处是浓荫蔽日的树林。前年来了个戴金丝眼镜的老林业专家,领着学生满山转着估了一下,凤凰岭上现在有松柏林三千亩,山桃、山杏、槐、柳、杨、桦、榆总有四十多万株,这都是闷大爷自己和他领着人一棵棵种起来的啊。
一到凤凰岭,雾更清凉了,树更湿绿了,老人像见了亲人一样,觉得喉咙又哽住了。他又咳嗽一阵。
他到了他真正的家里。这里每一棵树他都认识,每一条山石小路他都能摸黑走个顺顺当当,每一棵眉眼奇特点的树,每一块大一点的有模样的石头,他都给它们起过名字。名字都是“小”字开头。这棵歪脖松,叫“小歪脖”二十多年前种它时,被山风吹倒过,后来用木棍撑绑着,长着长着落下个歪脖。那棵高突突立在柏树群里的钻天杨,叫“小大个”也不知道它是怎么混在柏树林里冒出来的,就显它的个高。路边这棵槐树叫“小迷糊”那样就像个迷迷糊糊流鼻涕的憨小子。它旁边这块半人高的花石头叫“小胖墩”它就像个胖墩娃娃蹲在那儿咧嘴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