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了。”
“大爷,您还记得一个人吗?”李向南问。
“我啥都记得…真真的…那年,下雪,我讨饭,谁给过我,我都记得…”
“您记得李海山吗?”
“李海山?”
“他是我父亲,四十多年前,他受重伤,就在这凤凰岭一带,您救过他。”
闷大爷茫然无所知地摇了摇头。
“您再想想,您一定记得。您看护过他一个多月。解放后他还给您来过信。”
老人呆呆地望着遥远的地方,又慢慢摇了摇头。
李向南看着老人,心中不禁涌上来一阵悲怆。他救过的人,他已经忘了。
“爹,昨天给您送来的鸡汤您都没喝一口。刚给您热了,您喝上点吧。”赵大魁从妻子手里接过一碗汤来,蹲着端到父亲面前,泪流满面地说。
闷大爷用手慢慢推开了碗:“给海海吃吧。”
“我要爷爷吃。”海海在床头说道。
闷大爷摸了摸孙子的小手,指着墙上对赵大魁说:“去,拿来。”墙上挂着一个用荆条编的鸟笼子。赵大魁起身摘了下来。“海海,笼子,给了你…你要爷爷抓个鸟,爷爷没抓…鸟是活的,不能离了山…”闷大爷说着,突然呼吸急促起来,他喘着,喘着,最后呼吸微弱下去,眼合上了。
“爷爷。”海海哭叫着。
“爹。”赵大魁也叫着。
医生们又围上来。闷大爷又微微睁开眼,他愣怔怔地看着人们,说着:“鬼…愁…涧…鬼…愁…涧…”
“大爷,您说鬼愁涧怎么了?”人们问。
“快…”
“爹,我知道您说啥了,”赵大魁站了起来,含泪道“您等着,我就去。”
“你去…”
赵大魁背上背篓,转身拉门出去了。马灯可能是快没油了,火苗在闷大爷床头跳动着,一点点缩小下来,暗下来。赵大魁气喘吁吁地赶回来,他双手端着背篓在床头一下子跪下。“爹,我又给您捡回来了。”背篓里是闷大爷的那身破烂衣服。“爹,我从鬼愁涧给您捡回来了,我往后再也不给您扔了。您愿穿破的,您就穿破的。爹,您醒醒啊。”赵大魁满脸流泪地大声说着。
闷大爷慢慢又睁开了眼,他好像要抬手,没抬起来。“箱…箱…子…”他嘴唇慢慢翕动着。
“爹,您是说箱子里有东西要拿出来是吧?”赵大魁问道。
老人合了合眼,表示了回答。
赵大魁站起来,打开了箱子,往外翻着东西:“爹,是这棉袄吗?”
闷大爷微微摇了摇头。
“是这裤子吗?”
闷大爷又微微摇了摇头。
东西全部翻过了,最后拿出的是那个小木匣子:“爹,是这个匣子吗?”
老人用合眼表示了回答。赵大魁把匣子抱了过来。
“打…开…”闷大爷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吩咐着儿子。
匣子打开了,是红布包,红布包打开了,是黄油布,几层油布打开了,人们全愣了:是钱。拾元票一大沓,伍元票一大沓,贰元票,壹元票,角票,钢镚…
“爹,这是您三十年攒下的钱?”赵大魁捧着钱,双手抖着在父亲床边跪下。
“是…”
“您不吃不喝攒它干啥呀?”赵大魁流着泪大声说道。
“五千…三百…三十…三毛…”
“您这一共是五千三百三十块三毛,是吧?”儿子听懂了父亲的话。
父亲又微微点了点头。
“爹,您要说啥就说吧。”赵大魁说。
“盖…房…”
“您是要拿这钱盖房子是吧?”
老人又合了合眼。
“您要在哪儿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