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鸱鸮》,虽然引领了后世诗文中一
以禽为言的风尚,但它太多比兴不无烦琐,遮遮掩掩,实在不好相与。要喜
也只喜
一句:“既取我
,无毁我室。”够真实够悲切。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役,犹得备晨炊。”四句诗,二十个字,像冰雹一样砸在心上,生疼生疼。这无疑也是一
屈从,一
哀求。老妇的哀求,她的心愿一如《诗经·鸱鸮》里那只孱弱小鸟的呼告:“既取我
,无毁我室。”不同的是更现实、更真实罢了。
越绝望的东西越温情,越温的人,越寂寞。
现实世界永远比寓言里比拟的更冷漠,更残酷。
杜甫这样的男人,会让人想去拥抱他,陪在他的边什么也不说,
他
旁那个可以并肩观望世间风月的人。
隔了近十年再读这首诗,心里大痛。我遗憾少时懵懂,也庆幸那时懵懂,不必过早看清人间疾苦。而今那些模糊的影象,藏在字句后面的斑斑血泪,忽然之间非常清楚了。我像解剖尸的法医,突然能够看清隐藏多年的真相,是心痛大过喜悦的。
想标准嫁接到古人
上,比如孔
,他需要宣传自己圣主贤臣的思想,所以就托古改制,选择了尧舜禹周公旦来塑造成政治偶像。
那家有老夫妇两个人,还有一个寡媳带着幼孙。老妇人叫老翁快翻墙躲去,她
门去应付。家中男丁尽去,如果被前来抓差的官吏看见老翁,也是一定被抓走的。老妇人开门去跟小吏周旋,哀言求告但没有用,为保住家中唯一的后代,让孙
的母亲能够喂养孩
,她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
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之言让我心里难过得要死。设若我是小吏,一定徇情放过她了。我对年轻人没有怜惜,年轻人受苦只当积福,但是老者,我见不得他们哀苦,见不得他们中
的悲伤绝望。看到他们就好像看见人生的尽
,人生尽
是荒凉。一个人老来就应该平安喜乐,反过来被人疼
照顾。一生波折起伏,如果到老还不能获得一
想要的平静
满的话,那这一生劳碌就真不知所谓了。
读《鸱鸮》,又想起了杜甫的《三吏》、《三别》。那也是反映人民生活苦痛创痍的诗,而且更清晰地明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安史之
。杜甫一生际遇坎坷,
格也沉稳,比不得太白任
纵情。李白的诗纵使是咏史也飞
之下三千尺般飞扬
脱,老杜却写实得很,一字一句的,读他的诗直如一个人在
台上站着,看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来。秋风旷野无人陪伴,你需要独自面对
面而来的苍凉寥落。
更喜平实的《石壕吏》。
在多年以后,仍会记得,他由洛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夜行至某战
荒僻的小村,求宿于民家,有吏夜来捉人。其时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郭
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
以西至潼关一带,
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