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第11节 珞珈山—&m
我们是复员第一批回到武汉大学的学生。
初次踏进著名的武大校园珞珈山,充满了失望。它不仅满目荒凉,且是被日人与村邻破坏得不宜居住的状况了.。
在四川的时候,总听名师们说gong殿式的建筑多么宏丽,面临的东湖多么浩瀚mei丽。但是一九四六年九月我找到女生宿舍的时候,工人仍在赶工装窗玻璃和木门。我被分pei在最后一间,同室原有同班的况蜀芳,在校四年,她一直对我很好。不久后,复学的谢文津由山西来住。
那一年间我们三人一起上课,周末常常搭渡lun由武昌到汉口去,在沿长江边的大街上地摊买mei军军用剩余罐tou,最常买大罐的冰淇淋粉,回宿舍冲开水喝,代替比校贵的niunai。冬天晚上舍监查房之后,偷偷生个小炭火盆烤许多不同的东西吃,小番薯和白果真是人间mei味啊,比起乐山宿舍生活,简直是富裕了。谢文津两年前与青梅竹ma的情人孟宝琴结婚休学,生了一个儿子后来复学。她心情安定,一心读完书与夫、子相聚,所有的功课都认真,给我们寝室带来一zhong稳定的力量。蜀芳与我都很羡慕她那样的婚姻。
武大的校训是“明诚弘毅”和大多数学校的校训一样,四个字,原都有些shen意,却记不得它的真意。但至少其认真务实的态度是chu1chu1可见的。一九四七年的中国,好似有一半的人都似蚂蚁搬家东西南北地奔跑却又似看不到来去的目的。我们外文系的老师有一半都另有高就了,朱光潜老师已在北大文学院筹划新局,他临行聘请吴宓(字雨僧)教授来武大作系主任。
吴先生未随西南联大回北平清华大学,而来到武汉,大约是与朱老师的私谊。我大四这一年选了他两门课,一门是“文学与人生”开放全校选读,据说是他当年由哈佛大学回国在清华大学开的很著名的课,在武大重开也只教了两年。他自己读书既多,理想又高,所列课程大纲和讲课内容真是纵横古今中外,如在太平盛世,当可早启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可惜一九四七年的学生多是忧心忡忡,在现实中找不到安顿的早衰的青年人,不如上一代那样能单纯地追求被称为“现实主义的dao德家”的理想。他办《学衡》杂志,一生主张文学须“宗旨正大,修辞立其诚”但是他痴情的故事也是当时传说不已的。
我所记得的吴老师,更鲜明的是他为本系三、四年级开的“长诗”似是接续朱老师的英诗课。
刚开始教弥尔顿的(《huan愉者)152行)和(《忧郁者)176行),用字jing1shen,用典甚多,对于我们是难极了。只有篇名意大利文读起来顺畅好听,所以我至今记得。
由于朱老师课上背诗,记忆犹shen,这两首我们以为也得背,所以一面念咒一面背,至今仍记得大半,对我后来进修与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