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4节姻缘(2/2)

不去上班的周末,墙外的生意更是鼎沸,常常我只得逃去到逛,沿着延平北路往下走,到迪化街,再远望淡。看熟了台北开埠的商业旧街,和在湖南、贵州、四川逃难时所见的城市很不相同。台北的店面比校小,靠着,很少门、横匾之类的间隔。前半段以布店和金店最多,后半段以货为主。有时,我们会走一半路右转到圆环,开始喜羹和炒米粉。但这些吃和东北人的饺一样,在四川人心中,是不能当饭吃的。我们晚上一定要在那加搭的小竹棚厨房烧饭煮个汤才像个家。

台湾糖业公司产蔗糖,赚回大量外汇是国家收人最大的经济来源之一。榨糖副产品用来大规模养猪,制甘蔗板等等,对台湾的贡献真是大无比。而台糖生产的甘蔗板,在当年解决了无数新来人的居住问题。唯一缺,当隔家孩嬉戏玩闹,推了隔间用的甘蔗板,我这边的屋就变小了…。

这样的日过了将近两个月,突然接到爸爸寄来快信,说妈妈带两个妹妹将在月中到台湾来看看,上海生活已很不易应付了。

王非凡敬书于北平敌牢

这幅字写于胜利前一个月,我珍藏至今。这些人在伪满洲国国民政府的地下抗日工作,九死一生,终熬到抗战胜利,由广阔的东北家乡到上海来,我的婚宴是他们最后一次聚会。几十条血汉,大声地谈着“挟着脑袋打日本”的艰辛往事。在上海所见,他们心中大约也明白将另一场噩梦。这些当年举杯给我祝稿的人,也就是我父亲晚年萦绕心,使他端起酒杯就落泪的人。

圣诞节前数日,妈妈先带小妹乘飞机到,大妹跟韩暄伯伯一家带着家中行李搭太平随后亦到。住在我那陋室虽不够舒适,却是我一九四四年离开重庆去乐山上二年级之后,真正和妈妈一起过自己的日,吃自己想吃的“小锅饭”喜怒哀乐可以如此单纯,幸福的团聚。

大陆是回不去了,爸爸在台湾的朋友帮我两个妹妹办台北一女中班手续。寒假后,宁媛上初三,星媛上初一,比后来的人早一些安顿。京沪渐渐撑不住了,政府迁至广州办公,事实上已作迁台打算。爸爸直到大势已去才搭最后飞机来台湾。

默祷您事业如秋月般的光辉:

婚礼后十天,我乘船回到台湾。此时已全无犹豫,回到原有工作,在已熟悉的台北建一个自己的家。父母不再担心,朋友们觉得我离开人心惶惶的上海,在“海外”有一个生活的目标竟是可羡之事。我也从此对人生不再有幻想。

晚上饭后,裕昌去修各送来的真空收音机,我读着带回家的书。有时我会写一日记,每提起笔,心中就洋溢着悲秋意味的忧伤,过几天再看看就撕掉,不合自己的文学标准。

回到台北,先借住在铁路局电务科长郑兆实先生的家。大约一个月后,带着我们最早买的家,一桌、两椅、一张双人床和小柜,搬人我们的第一个家——奉准将台北电务段一间大仓库用甘蔗板隔成两家,暂用宿舍靠街的一,另一是新科长李枝厚先生一家,有六个小孩,全是很好的中小学生。

一九四五、七、七

我记得那隔成三小间的新家,外面是厚重的木板墙,位于很闹的延平北路,右边是警察派所,与铁路局隔街棺对。墙外一条街通往后火车站,半条街摆满了摊贩,最多是布贩。还有一些菜贩。早上买菜人之后,布贩开始大声用闽南语吆喝“一尺二十块!一尺二十块!真俗!”伴随着把裹着木板的布匹展开,啪啪地摔在摊上的声音,十多个声音此起彼落她一直喊叫到下午两左右,拉黄包车的嚷着“边啊!边啊!”满了我的陋室。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