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这些年来。母亲奔波在台北、台中上,我在育儿、疾病、裕昌
国
差时都有母亲及时支持,而爸爸那些年正开始陷
政治困境。他们担忧我
赢弱,无法应付家
与工作的双重负担。但是,自恃年轻,在代课半年间又重新拾回南开
神,我终于接受了台中一中的聘书,从此踏上我自幼敬佩的教育路途。另有一个隐藏在后的原因是,三年后,我也要去投考“傅尔布莱特
换计划”我的中学同学和大学同班(谢文津,早一年)能考上,我大约也能考上。在那时,只有这样的公费才能申请护照
国。这也是我前程的一大站。
像台中一中那样的学校,除了一贯的平功课外,
三拼大学联考的目标似乎渗
了每一
呼
的空气里。他们不仅是要考上大学,而是要考上什么大学、什么科系。这件事难不倒我,我曾经呼
那样的空气多年。
三甲、乙、丙、丁四班,据说是
学号平均分班,数学和英文是“拼”的重
。各班任课老师为了自己学生上榜的成绩,暗自也有些课外题的竞争。
台中一中的教员休息室很大。有几大排长长的桌,各科的同事都自成天地。我刚去的时候,由于林同庚老师(台大讲师)由
国写信介绍,认识曾任教台中一中的杨锦钟(她不久随夫胡旭光到驻
大使馆任公使),她的朋友李鉴娴(国文科),孟文槛(历史科),路翰芬和徐蕙芳(英文科)几位资
老师对我相当照顾。徐蕙芳教
三乙班,我教丙班。她家住立德街,与我家相距不到两百公尺,有时下课一起回家,渐渐约好早上有课亦同去,坐在三
车上。最初只谈功课已谈不完,家里还有一屋
事等着。她随夫蒋
舆先生全家来台,三代同堂,数十年维持大家
的规模。
她比我大十岁,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她的父亲是江苏无锡著名的藏书家,哥哥徐仲年留法回国,曾在重庆沙坪坝时期任中央大学外文系教授,且是著名的小说家和文评家,我在“时与书店”读过他几本书。
在台中十七年,家生活之外,最早跃
我记忆的,常常是放在走廊尽
的小书桌;用一条
红
的毡
挂在房槛隔着卧房,灯罩压得低低的小台灯,灯光中我们两个人
题目写钢板的情景,既浪漫又辛酸。其实其中并没有太多浪漫的情调,多半时间,我们只是两个家
主妇,在家人
睡后才能在走廊一隅之地,面对心智的挑战。英文有一个最确切的字:“Necessity”(必然
)。家人和自己都明白,一旦
去了,便必须打赢这场仗。在我那张小桌工作(一直到一九七二年到台北丽
街宿舍,我才有了一间小小的,真正的书房),在我的小家
,只须得到丈夫谅解,比较单纯。我的丈夫“允许”我们那样工作,因为他一周工作七天,经常
差,他不在家的时候,我从无怨言。
在这样的环境里,我遇见了终生好友,徐蕙芳。
在那五年中,每年暑假看大学联考榜单也是我生命中的大事,好似新聘教练看球赛一样,中不断地教他们不要想输赢,心中却切切悬挂,恨不能去派报社买第一份报纸。在那一版密密麻麻的榜单上用红笔画
自己的学生名字,五十年前和今天一样,先找台大医学院和工学院的上榜者,
三下学期最后一个月,所有课程结束,开始升学辅导,由各科名师各
专长
到四班上课,要自编教材,专攻联考可能题目,训练学生
锐思考,
确作答。徐蕙芳和我在开会时分
到翻译和词类变化等文法领域,每人尚需自选
练短文数篇,可供诵读,增加阅读能力。
晚上十钟左右,我送她沿着复兴路走到立德街
,常有未尽之言,两人送过去送过来多次。直到我离开台中一中多年后仍未分手,功课之外,我们也谈生活与家
,她的雍容、智慧与宽宏对我影响很
。
那张小书桌奠立了我们一生的友谊,直到她二00七年二月龄逝世,五十年间,人生一切变化没有阻隔我们。她是我三个儿
至今温
记忆的蒋妈妈:而我,自台中一中开始教书,一生在台湾为人
世,
都有俯首在那小书桌上刻钢板的
神。
我们竭尽所知地搜集资料,那时我开始跑台中的国新闻
图书室,我哥哥和他在《中央社》的老同学杨孔鑫有时会寄一
英文稿,有关文学和文化的新文章等。我们两人讨论之余,晚上孩
睡了,她由立德街走到我家,在我的书桌上写好,多数由我用钢板刻蜡纸,第二天到教务
印成全班的讲义或测验题。钢板刻
的讲义相当成功,后来几年的畅销升学指南“盗”用了不少,当然我们那时代没有人想到什么版权。我的字方正,不潇洒,很适合刻钢板,那时不到三十岁,
那么“重要”的事,觉得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