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初有一个国很有份量的“
国学人基金会”(AmercanLearnedsociCty)经
国新闻
寄来一函,说他们开始给台湾人文科
修奖助二名(奖学金很
),在一切考虑之中,有一项是“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下”这一年,我已经四十四岁了,自己由青年已
中年,在
修这方面,竟十年搓蛇,浑然不觉…许多年来,父亲不只一次说,你一生作个教书匠,很可惜啊。他似乎忘了我大学毕业时,兵荒
之际,他反对我
国念书,虽然当时已得到霍利约克学院的
学准许,怕家人失去联系,更怕我成为孤僻的书呆
,耽误婚姻。这十年来,学校每年都有一些国际
的通知,但是丈夫工作极忙碌劳累,三个孩
尚小,我收到那些通知连看都不敢看,更不敢想。而今发觉所有的公费资格都限在四十五岁。既然家必须搬往台北,可以搬在父母家附近,妈妈易于伸
援手。如果想留在大学教书将来不被淘汰,今年是最后的机会。
那个七月是难忘的炎,我们一家五
,放弃所有的猫,只带了一只小狗,由台中的大院
,
架的日式房
,搬到铁路局代祖位在金华街的三十多坪公寓,好似
一个蒸笼(那时还不普遍装冷气),三个青少年失去了伸展的空间,烦躁不宁。而我却在“安顿”之后,立刻要渡重洋漂大海追求一个他们听不懂,也许至今他仍不谅解的“学术理想”!许多年后,我只记得那不安的熬煎,焦
烂额的夏天夜晚,已全然看不见天上的星辰。
有一次,我让学生一篇沃尔特·佩特(WalterPater1839——1894)的《给蒙娜丽莎("ToMonaLisa")的翻译,大家坐在位
上
得“快死掉”了。那实在是很大的挑战,那短短一页,充满文艺知识,
刻的描写内在的奥秘。每个人都纠着眉
,一副快要阵亡的样
,真是
采。翻译课这班是大三,每年有二十多个人,最早的学生有钟玲、孙康宣、郭志超等。钟玲曾写了一首诗《听雨》送我。
这个基金会初审通过了我的申请,但是必须在八月三十日之前到纽约面谈再待决审。我同时也再申请傅尔布莱特换计划的旅费与书籍补助,那又是一场“三堂会审”式的考试…他们之中有一位是刚由哥
比亚大学来台访问的夏志清先生。他问我对于艾略特(T.S.Eliot)的戏剧有什么看法?恰好在前一年暑假我读了他的三个剧本,《大教堂中的谋杀》、《家
聚会》和《
尾酒会》,所以颇有可谈。
中作业。那是非常辛苦的,我拿回来批改,改完后下次上课时第一个钟发还作业并且讨论。每个段落,我都摘
重
。和学生谈翻译的各
可能
。
我不太赞成翻译讲理论,直到今天也不认为理论可以帮助人。我的翻译课完全要动手去的,有累积的英文能力不是平白就能得来,也要有很好的范例,我必须
观四面、耳听八方似地找很多资料,才能教得充实。
我一九六七年赴国
修,在印第安纳大学的郭志超
照顾我,常请我去听印大著名的音乐会和歌剧,由他认识了许多终
的朋友。
一九六七年,裕昌突然接到调差令,调往总局,负责铁路电气化的研究及准备工作,因此家必须搬去台北了。
这一年暑假,两个大孩办了转学
中一、二年级,小儿
考上了第一志愿大安中学初一(当时自以为已经安顿,今日回想。何等无知),中兴大学为我办了留职留薪
修一年(当年薪俸以台币换算,不足一百
金),我才有
分得
换计划奖助。但期满必须回原校任教三年。这年暑假我由教育
审定,升等为正教授,距我来台整整二十年,我仍在奋斗,求得一个立业于学术界的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