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5节柏林的苦兔儿Kultur(2/2)

五月八日,郭教授告诉我,柏林的学生都得去看一记录像片《柏林沦陷四十年》。我到市中心库当大街我赖以衣维生的KaDeWe百货公司门,车站和街上充满了各游行的队伍,静静地举着不同的标语,在保存炸毁面貌的大教堂四周有些激昂慷慨的演说。这记录片真是令人意外的完整与清晰,从希特勒开始鼓动人心到开战,战争重要场面及人民生活;而大份是纳粹末日,欧洲战场溃败。盟国空军城市地图,有系统地轰炸柏林,而且事先预告,你们如仍不投降,明天炸毁哪几条街。影片上逐日照地图区域和轰炸前后实况,可谓弹如雨下,只见整排整排的街都在盟军炸弹之下灰飞烟灭成为瓦砾,原来这权力之都百外之六十以上是如此毁灭的。五月二日盟军城之日,幸存的百姓躲地下室,被抢先占的俄国兵拖来刺死、暴,接着城的英国军车在路边捡拾小孩,带他们去吃饭,军在旁警戒…,画面清晰详细,不忍看也得看。这是德国人自己摄制的记录,留给后世孙看的。

那一周的《时代》杂志以怕林投降四十周年为主题,有一篇社论《空前的灾祸),大意是德国投降时,苏俄坑杀降卒二十万,埋在由汉堡往捷克的易北河沿岸:而日本投降前,广岛、长崎毁于原弹,两国都认为自己灾难最大,但是遭受最大灾难的岂不是死了数百万的犹太人吗?其实,灾难是无法比校的,对每个受苦的人,他的灾难都是最大的。

外她也对我协助照顾,我们因而成为好朋友。她也是我在柏林的导游,使我在那里不致瞎撞,如识途老,带我认识真正的柏林。

上课两周之后,决定找一所自己的住,慧文带我照广告到看房,那真正是认识一个城市的最好方法。我唯一的希望是有一张书桌,窗外有个院。我原以为柏林是文化古都,当然家家都读书,但令我惊讶的是,看过的六、七租屋都没有书桌,即将放弃时,来到一个树荫绵延的小街,在大园似的巷里一幢小楼,楼下前后两大间和小厨房、餐桌,走里面一间,第一看到一张大大的、真正的书桌!

这天我回到住所天已黑了,全楼未亮灯,原住楼上的房东太太气病发。住在医院。我一个人夜坐灯下,反复现《柏林沦陷四十年》许多城毁人亡的场景,不免想起重庆在日机轰炸下的那些年,我们对死亡不得不采取赌命的无奈态度。看了柏林被炸毁的区域地图,才明白这丽的新城原是盖在废墟上的!这书桌、这床铺下面会不会原是上一代的埋骨之地呢?悚然而惊,连续数日夜不成眠。

半世纪以来犹太人的悲痛成书近千,而中国人在八年抗战中的悲痛几乎无人详

桌旁全扇的窗,外面是一座树环绕的真正的院!租金比别加倍,但这就是我在柏林最合理想的落脚之地了。那四个月间。我每天看着全街不同的圃由苞到盛放,从树荫中走来走去,忧患半生,从未有如此长时期的悠闲境界。刚到那几个周末,远远近近听到礼拜堂的钟声,收到海音寄来“纯文学”版的书,写信告诉她:“礼拜日,满城钟声。”她以一贯的急惊风速度回信:“恨不得也到柏林来!”

记。一九四九年中共占据大陆后,那八年正面抗日的是国民党,留在大陆侥幸末死的都必得否定过去一切,那时殉国的血军民,在政权改变之后,都在“第二次死亡”时被湮没遗忘了。而我,在那场战争中长大成人,二十年来在国际文学之际切地宣扬“我们台湾文学”又何曾为自己生的故乡和为她而战的人写过一篇血泪记录?

战后柏林复苏,在废墟上重建大城市,遍植树木,用欣欣向荣的生命覆盖死亡。英占领的西德实行真正的民主选举,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她最大的愿望是恢复文化大国,所以国际文化活动很多。我到柏林不久即见街“地平线(Horizon)世界文学会议”的预告,也知将有盛大的大陆作家团参加。开会前我收到白先勇短简,他与陈若曦、钟玲、李欧梵和郑树森受邀将代表台湾和海外华文作家参加。他们到柏林后,郭教授与我和车慧文竭诚招待,但是主办单位虽在节目表上排他们五人的发言及作品朗读时间,会议大厅树立的大型广告牌上有大陆的作家,却无台湾五人,我们都很愤慨。虽然自由大学先举办台湾文学座谈会,但是,形势比人,大陆十位作家受到的关注和接待明显烈。柏林和旧金山一样,对这些早期由铁幕来的作家充满好奇和趋炎附势的姿态。

从此。我和自由大学这班学生问答之间就有了一层层沉重的涵义。阅读王祯和《小林来台北》时,他们认为你必须到柏林才能觉到德国近代史的度,这引观光客的围墙,只是一浅浅的象征罢了。我提到初闻柏林钟声的喜悦,有人说,战后许多不同宗教教派在不同的灾难地修筑教堂,不仅是追祭亡魂,也是希望有持久的赎罪,终得平安的祈求之地。你看…柏林的教堂特别多!从此,我听到钟声再无喜悦之。回到台湾,连寒山寺夜半到客船的钟声也没有。小林到了台北又如何?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