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8节接任笔会主编(2/3)

台大外文系在比校文学方面确实有一段黄金岁月,自一九八0年代后期,年轻

另一些我在大量阅读后编选的主题有:“现代女境”、“书”、“你是

译萧丽红《千江有千江月》,杜南馨英译平路《行天涯》,更于二000年和二00六年由哥比亚大学版。当然,她们的才能并不是只由研究所的教导,还因为随外官父母在国外长大,受完英文中学的教育,有很好的译成语言训练。回到台湾上大学外文系,兼修中国文学课程,最重要的是不仅文学,而且达到了当的文字平。

动,这篇作品叙述她的世——军父亲和中国母亲的女孩在大陆文革中放新疆的折磨故事。我另外找来台湾诗人苏绍连《苏诺的一生》和国生长的华裔青年的故事《浮世》。合成一集,探讨那一代的青年,因政治的环境不同而面临如此不同的人生情境。

那年的冬季号主题则是亲情,有罗兰《时光隧“小时候”》、杨牧《八十一月的白芒》、袁琼琼《揪锣》,心岱《落发离家时》和陈芳明《相逢有乐盯》。有位澳洲的

我记得一九九四年季号是因为读到韩秀《折》中一篇《你是谁》而

第一个来到我心上的主题,是半世纪以来台湾版量很大的“军中文学”有时被整称为“乡愁文学”实际的原因是一九四九年前后,来台的外省人大多数与军队有关。中国军中一直有儒将的文化传统,来台之后,有些人退役去办报或杂志,有人去教书;年轻投文学写作的成功诗人有纪弦、覃豪、商禽、洛夫、痛弦等,他们最早的作品经常以乡愁为题材,很多是有血有泪的好文章,不能用后来的政治观一概贬为“反共八

谁?——不同人生”、“台湾科幻小说”、“自然之与情”、“童年”、“亲情”、“乡土变迁的记忆”等。每一期的原作都很采,编译成集,值得读后思考。

起初接主编的时候,我常望着编辑桌旁架上那一排排季刊,它们和市面上一般杂志很不同,没有一张广告,没有任何装饰,多么像是一本本的书啊!我要给它们书的内容、书的神和书的永久,而不只是与笔友定期对谈。说些近日的收成。我要给每一本季刊一个主题,由不同的角度去呈现,让它可以独立存在。

在眷村长大的第二代,受了很好的教育,思想有宽广的视野,有才华的更汲取了世界文学各技巧。台湾经济繁荣之后,《联合报》和《中国时报》创立了一年一度的文学奖,犹如旺火加柴,鼓励了许多第二代作家,亚、孙玮芒、朱天文、朱天心、张大、萧枫、苏伟贞、袁琼琼和张启疆等,我经常邀为决审委员,或担任颁奖者说些勉励的话。我不仅是他们最早作品的最早读者,也得以看到一九八0年后整的发展。一九九0年,国科罗拉多大学召开“台湾现代文学国际研讨会”我所发表的论文即以“眷村文学”为名,分析“乡愁的继承与舍弃”七年后,再度发表《乡、愁俱逝的眷村——由张启疆往前看》:又于香港中文大学宣读《二度漂的文学》,以及连续在笔会季刊版三期相关主题的英译小说、诗、散文,均专注且广泛地研究台湾文学这一面的层意义。二00三年我与王德威主编《最后的黄埔老兵与离散的故事》,英文版书名TheLastoftheWhampoaBread,中英文版各一册,算是作个总结,也了却我自己一个心愿。

的一代,如宋玮、张汉良、彭镜禧、天恩,受邀参加笔会,开始与我们去“跑天下”写主题论文,开国际年会,协助并接续后来笔会季刊的编务。更年轻的后继者,则有郑秀瑕、史嘉琳,以及现任总编辑梁欣荣。一群文学伙伴凝聚“我们台湾文学很重要”的共识,并在不断延揽人才的过程中,结了许多海内外英译手,如葛浩文、闵福德、悦然、奚密:尤其是陶忘机,以二十余岁之龄为季刊译诗,自一九八三年至今已翻译数百首台湾最好的新诗。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