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话让我一直无法释怀。大凡心智正常的人都知,观众是否
泪并非电影好坏的关键。每年的电影课上,我都会给学生推荐很多好电影,从《肖申克的救赎》到《
丽人生》,从《樱桃的滋味》到《放
班的
天》,从《第七封印》到《七宗罪》,这些电影是否能够收获我的敬意,完全在于它们在理智与心灵方面有多少内涵,而非在电光火影中埋藏了多少
泪的伏兵。无论是拍电影,还是写小说,如果导演、作家的目的只是让人
泪并在此基础上大赚票房与稿费,我觉得他们都自轻了,因为他们将自己或者自己的作品降到了芥末的
准,而事实上它们又不像芥末那般灵验。
可叹又可怜的是,在有些中国导演与演员那里,观众的睛不是用来看电影的,而只是用来哭电影的。同样
乎我意料的是,我因为写在微博上的几句话竟然受到了若
网民的围攻。“听说全场属于人类的都掉了
泪,有的甚至泪过好几次。请问你没掉泪,那你归到哪个另类?”“哥们还真是超理智的思考者,无情
得很,你活得有劲吗?你如此
悍地武装自己,到底在害怕什么?”更有文化名
暗讽我这样的“评论家”既然不懂人类的最基本情
,你最好选择闭嘴。
真是大开界!不是说“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么,我现在也相信“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导演”了。看了一场事先张扬看了不哭不是人的电影,写了几条我之所以没有哭泣的理由,竟然受到来自各方的攻击,看来这个社会在宽容的路上,真的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我在这段时间最
的
会。
记得小时候,本村的农民大人夸哪地方戏演得好,就看台上演员是否真的
泪,那才叫专业。现在世界倒过来了,一
电影好不好,看的竟然是观众
不
泪。你是消费者,你有消费者主权,谁知你
钱消费竟是给自己买个主权沦陷,买个人财两空,世间还有比这更不公平的事么?
此后,我了两天时间在微博上讨论“是看电影还是哭电影”这个问题。我有足够耐心解释这一切,而且我认为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原来,在这样一个国家,不仅拍电影的要政治正确,连看电影的也要表情正确。从权力到社会,从文化
英到普罗大众,至今仍有许多人或明或暗不愿意承认他人的审
自治与审
自由。
到它们不是过于黑暗,就是充斥过多的暴力,我今年已经四十六岁了,却没有拍过一善良的电影,我对自己很失望,所以我想在我的职业生涯里,能有一
真正给观众带来快乐和
动的电影,能令他们在电影院里为这
电影
声大笑,能让他们
觉这个世界还有梦想和希望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