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二五章邓肃押粮(2/4)

和铣听了稍觉奇怪,说:“我看他们衣整齐,行走退均有法度,还以为他们是贵国的厢军呢。”

原来汉在塘沽立定脚跟以后,为因应各方面需要而有步骤地招募民夫。华夏土地经过百多年的生息,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所以汉一立招募牌便有无数民涌了过来。但汉对于这些民也不是来了就要,而是挑选其中质朴壮者,发给衣、饷粮,又由汉的工兵行培训,培训完了以后分成队伍,每个民夫队伍都由汉的老工兵作为正副队长带领。短短几个月间,这批宋籍农民已经成为塘沽建设、助防、运输、治安等事务不可缺乏的力量。由于吃得饱,穿得,加上训练得宜,所以这些人和大宋的厢兵相比不但衣甲鲜明,而且绝无厢兵上的惫懒气息。甚至就是和大宋的禁军相比也更神些。

邓肃怔了一下:“故地?啊!我忘了七…七哥儿你来过的。”随即想起当初汉被拒对杨应麒来说可不是什么好的回忆,便不再提,转了个话题:“七哥儿看这位和铣如何?”

和铣:“朝廷先锋兵虽到,但童太师的虎驾怕要几日后才能到达雄州。”

邓肃:“和大人放心,等他们完了活,我就命他们回去。”

割粮草仓,二是要面见童太师。这第一件事已经完毕,第二件事却还得请和大人促成。”

杨应麒笑:“地是故地,人是故人!只不过这些年没见,他好像升官了。唉,他大概已经不记得了我。但要是二哥来,他一定记得!”军伍行走,不可能十五万人同时发、同时到达。童贯虽然未到,但先队早已雄州境内,有在城外安营,有的在城内驻扎。

邓肃一听笑:“这些哪里是兵丁?这只是我们从沧州招徕的民夫,说来都是大宋的民。此次下官前来,随行的都是文官,并无兵将。”

邓肃:“既如此,能否请和大人安排一下,让下官于城中等候?”

城后邓肃见杨应麒的光四游走,低声问他在找什么,杨应麒叹:“不是在找什么,只是故地重游,想看看有什么变化。”

杨应麒再细心观察他们的衣甲兵,越看越觉窝心。大宋兵制与女真不同:女真之兵都是自备兵衣甲,大宋军队的装备却是由朝廷提供。自澶渊之盟以后,宋辽边疆和平已久,所以武备日渐荒废。熙宁一朝曾力图振作,一时间兵犀利,武备大兴。但蔡京当权以后又废弛下来,朝廷的税赋都用于建观、起园林、聚奇宝、搜石,兵府甲库里面的东西几十年间竟然都没更换过,这次贸然兴兵,事前也没经过详密的筹划,只是将十几万人拉起来,再将兵府甲库里的东西发下去。甚至发放资的官吏也是虎了事。杨应麒见一些穿着肚脐的短甲,一些矮却批着及膝的长袍!心:“穿成这样,

和铣见邓肃的随从不过十余人,手却往运粮的民夫一指说:“邓大人留下可以,只是这些运粮的兵丁…”

从清河到雄州城内,短短的几里路程中往来兵丁甚多。杨应麒举目望去,但见番汉掺杂,竟比汉还不像中原军队。为何会这样?原来宋廷此次兴兵,多用秦晋两地兵员,其中有不少是大宋境内的少数民族。就算这样,军队中汉人兵员也远比少数民族为多,可是由于许多兵丁是临时征集而来,少经训练,举止之间像个边荒农民远多过一个战士,言行惫懒散漫,和杨应麒印象中“中原军队纪律较好、举止较文明”的印象大相径!因其蛮野,所以气质便和他心目中的蛮夷有相类

正因为这些民夫备以上特征,所以才会让和铣有所误会。实际上他听了邓肃的话也并不信,若有意若无意地走近几个民夫休息的地方,听见他们用以谈的都是河北地区的汉儿土话,这才信了几分,却仍:“北伐大军将至,雄州已成要地。这些民夫运粮之责已完,留在这里,一来人多杂,恐生是非,二来也没有必要,不如…”

和铣这才释疑,安排他们一行住雄州城内。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