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四二章议战(2/6)

之重,便是韩昉陈正汇等亦为之嗟叹,杨开远也不推辞,当场便领了命令。折彦冲又让众人议漠南之事。

枢密使与宰相并立,分武文,枢密使不得预政务,军队后勤也仰赖相府拨款,但宰相却得以分军务,且军方大事宰相都有权与闻,这时杨应麒既问起折彦冲便不能不答,他忖了忖,指着萧铁、阿鲁蛮、刘锜三人:“在我看来也就他们三个够资格,诸位以为呢?”

“不然。”杨应麒:“国家早有定制,既任枢密使,在任上便加大元帅衔,你说的这一倒不必列考虑范围之内。”

刘锜率先:“枢密使为武臣之首,臣为上将衔,在臣之上还有几位元帅在,以上将而统元帅,于军中规矩不合。”

折彦冲:“说的好,你是兵尚书,知诸将脾能力,认为由谁前往比较合适?”

折彦冲亲征漠北时王宣统领的后军负责后勤工作,主要就呆在漠南,而任得敬更是少数几个打败过胡扬威漠北的汉将之一,所以郭浩推这两个人来诸大臣将帅都举得恰当。折彦冲想了想:“任得敬还不是上将,就让王宣去吧。”因问杨开远、萧铁:“你们觉得呢?”

杨开远:“王宣才堪此任。”萧铁也说:“我没意见。”

“是。”杨开远:“你我都是主张慢慢来的,但大哥和老六却不这般想,现在枢密既由老六掌,南边迟早多事。反正我们兄弟几个在一统南北的问题上又没冲突,分别只在缓急罢了。万一大哥心意已决,而南方确有可趁之机,你就不要和他抬杠了。”

折彦冲却摇:“不然,西北如今正推行文武退,边将权威不宜过重,否则文臣难以行事——我这次调六弟京也有这个考量在内。下有大守甘陇、小守陕西足矣,万一发生了他们二人也应付不了的变,再调六弟前往不迟。何况如今西北颇为宁静,我看也不会什么事。”

群臣一起起领旨,杨应麒:“大哥,枢密使的人选还没议呢。”

枢密院副使兼兵尚书郭浩:“漠南与漠北不同,漠北之政尚属边民自治,我大汉加以督抚而已,至漠南则已设军、州如甘陇、东北。且漠南为胡汉界之,自古胡汉退,均系于此。若漠南胡风过重则易成贼寇,合漠北而为汉地之大患;若漠南文风过盛则易积弱,难以压制贼,拱卫燕、云、辽、陕。自辽、金相残以来,漠南人损失极多,幸得我大汉推行武装移民,自辽南、京畿、两河迁徙丁以实其地,如今漠南人丁之繁已可追比辽国未破之时。不过移民扎日浅,所以目前我们在漠南汉民群中推行的是胡服骑之武训教育,等这批汉民扎下了再逐步加重文风。当前漠南中下层既推胡俗,则首席将领当用汉籍,否则上下皆胡,恐有损胡汉庸衡、文武张弛的既定国策。”

杨应麒:“三哥是担心南方会有事?”

折彦冲拍板:“既然如此,那这两件大事就这么定了。三弟代我巡抚漠北,调王宣驻漠南,枢密和相府回再好好商议一下事宜,看如何调兵发粮,以合他们二人在漠南漠北的军政大事。”

陈正汇和韩昉都忍不住哦了一声,两人这声哦声音极低,但蕴的意思是否一样就只有他们自己知了。

杨应麒垂下了帘,过了一会才:“六哥、五哥和刘锜确实也都合适,不过西北来归不久,若得六哥前往镇守似乎会妥当些。”

同签书枢密院事卢彦:“丞相所言甚是。论能力,三位均可,但论功劳,则首推萧帅。”

杨应麒却摇:“我又不是小伙,哪里还会为了抬杠而抬杠

五日后琐南扎普起行,杨开远也跟着起,君臣兄弟皆来相送,众人送十里,杨应麒却又多送了十里,两人坐骑和随从渐渐拉开了一段距离后,杨开远:“大哥这次的安排咱们都挑不什么病来。不过我北上后若再发生要的军情你最好顺着他,免得君相失和。”

郭浩:“臣以为王宣、任得敬均可。”

杨应麒只好:“既然这样,那便请大哥定夺吧。”

这场发生于折允武新婚之后第二日的重要会议就此结束,萧铁顺顺利利地当上了枢密使,郭浩仍为枢密副使,卢彦仍为同签书枢密院事,中枢之军事二人无不熟悉,所以杨开远和萧铁之间也只接了虎符、印玺、帅旗而已,并不用作过多代。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