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在刘邦之上,使得他要比刘邦更难对付。唯一可以用来比较地,就是三国时候地曹操,然而朱温要比曹操更加的狡猾。从小地生活经验就告诉朱温,善变是保持自身的最佳办法。面对弱者,朱温毫不留情,斩尽杀绝,面对强者,朱温又能屈膝求全,忍气吞声。为了生存下去,朱温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包括尊严。他不择手段的积累实力,不遗余力的打击自己的对手,都充分说明了他复杂多变的性格。
宣武军最大的特点,就是常有逃兵,朱温自己也很头疼,他想了两个残酷的办法,可是依然不能完全制止。最后谋士敬翔告诉他,逃兵并不可怕,这些逃兵到了其他势力以后,刚好可以成为朱温攻击对方的借口。等到合适的时候,散布流言,表示那些逃兵都是宣武军派去的奸细,对方自然就会将他们全部诛杀殆尽,杀戮一起。宣武军就有了出兵的借口,不但解决了这些逃兵,还赢得了仁义名声。朱温正是以此为借口,屡屡攻击东南方的武宁军节度使时溥,不断的扩大地盘。
饶是如此,朱温还是制定了严厉的律令。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宣武军地战场纪律是非常残酷的,战斗结束以后,如果某个部队的主帅没有回来,其他人却跑回来了,这些人全部都要被斩首,谓之:“跋队斩”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宣武军的士兵不得不奋战到底,陪同自己的长官同生死共存亡。
由于“跋队斩”地军令实在残酷,不少宣武军士兵悄悄逃亡。他们没有选择别的势力投靠,而是选择偏僻山岭藏匿,于是朱温又下令在士兵脸上刻字。作为标记。士兵如果逃走,因为脸上有刻字,很容易被哨卡发现。这样的士兵被抓回来以后,当然是公开处死,连同长官也要受罚。由于朱温的军令非常残酷,因此宣武军每战必定拼命,退缩者只有被处死的份。
处在中原这种四战之地,朱温的敌人实在太多了,面对不利的形势。朱温也非常能忍。当初和王重荣交战的时候,因为上司孟楷的搞鬼,朱温地日子过的非常的艰苦,部下伤亡很大,援兵却迟迟不到,危在旦夕,但是他依然坚韧下来了,没有给王重荣打败他地机会,而且没有让黄巢看出他又叛变的念头。占领了汴州以后。宣武军的兵力不足。
朱温的能忍,尤其表现在对李克用的用兵上。
在北方,朱温最大的敌人,其实不是秦宗权,而是李克用。秦宗权的淮西军依靠抢掠为生,注定了是不长久的,纵有烟消云散的那一天。然而李克用地却不同,突厥人有仇必报的性格,注定了他们对朱温是最大的威胁。他和朱温之间。注定了最后也只有一个人可以活下去。
上源驿事件以后,朱温和李克用不断开战。黄河两岸战火连绵。李克用每年都要发动数次对朱温的战役,利用突厥骑兵的机动性,深入黄河岸边偷袭朱温,同时在政治上不遗余力的打压朱温。面对李克用的疯狂,朱温采取了高筑墙的手段,在黄河岸边修建防御要塞,驻兵把守,同时实行坚壁清野的措施,不给李克用发挥战斗力地机会。
面对宣武军的铜墙铁壁,李克用非常恼火,骑兵善于机动而不善于攻坚,只有将宣武军引诱出来,才能更好的聚歼。然而,无论李克用如何挑衅,如何刺激,朱温都不肯轻易出战,无论李克用如何羞辱他,他都能够坚韧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李克用面对这只老乌龟,还真的无从下手,好几次都无功而返。
刘邦身边有张良、韩信、萧何,朱温身边同样有敬翔、谢瞳、葛从周、孟绝海、邓天王、庞师古、牛存节等人,可谓是人才济济,单从人才上来说,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鹰扬军。尤其是宣武军的核心谋士敬翔,更是鹰扬军最为关注的目标。如果刘鼎决定实施刺杀计划,那么敬翔的排名肯定要在朱温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