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着你们还账,有一点你俩要给我争气,到学校好好上学,将来有出息,你爹脸上我也有光就行,啥也别说了,我明天就去上教育局把钱交上,把通知书领回来。”
娘说:“你爷几个好好合计合计,我做饭去。”
杨晓说:“我帮你做饭。”,也跟了娘进了厨房,这是杨晓自打分数线下来后第一次帮娘做饭。
这一夜,杨晓几乎没有合眼,她是又喜又悲,喜的是自己考了几年大学没考上,好歹今天可以跑成个自费生,能上大学了。
悲的是和她同届,甚至低几届的同学都考上了大学,唯有自己就是考不上。
她庆幸她有一个爱他的父亲和母亲,不然的话,她早和别农村的女孩一样,说不定早已下学嫁人了。
可她的父母没有让她走那条路,父母就是再难也不想让她者颗掌上明珠受一点委曲,这一点杨晓心里比谁都明白。
她幻想着她未来的大学生活是那样的美好,甚至她还想到了毕业后坐在办公室里,左手拿着电话,右手忙着记录,嘴里还不住的啊啊的声音——、幸福来的是那样的突然,杨晓的心也突然间飞了起来,飞过田野,飞过天空,飞进那灯火斑斓的大都市——二杨晓是和弟弟一块来省城的,她提着包,弟弟提她背着行李,一同来学生处报名。
其实,杨晓的报名比其他学生简单的多,她的学费是由县教育局廖主任统一到学校交的,现在她手里只有一张收款条和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直接到系里报到,然后由生活老师给安排住处。
杨晓的寝室被安排在女生宿舍六号楼2o1房间,和她同住一个房间的六个女生中,其中有四个女孩都是各地市的城市学生,唯有她和另外一个叫孙燕的女孩是从农村来的。
据说孙燕的父亲在当地开了个小煤窑,比城里人还有钱,所以说算起来在这个寝室里杨晓家庭条件是最差的。
当别人问起杨晓的父亲是干什么工作时,杨晓告诉人家她爸爸是县重点中学的校长,不亚于县教育局的副局长。
但以后生活上的捉襟见肘,常常让杨晓觉得难堪。
于是杨晓总是想着怎么样才能改变自己的现状,让同学们能看得起自己,最起码别让同学们嘲笑自己是个乡巴佬。
杨晓的弟弟把姐姐安顿好之后,没有在姐姐的学校里吃饭便赶回了自己的学校。
他不想让姐姐在他身上花钱,他知道姐姐临来时父亲说姐姐的生活费和他的一样,是每人一百元钱要花两个月的。
杨超比起姐姐还好一些,学校里每月还有些生活补助,可姐姐这儿是自费上学,还不知道学校在这方面是怎么定的。
后来听说还不错,杨晓这批自费学生学校每月也补助二十元钱。
尽管学校有了些补助,对于杨晓来说她也不能象别的学生那样大手大脚花钱,她穿的是从家里带来的两身换洗衣服,和城市里这些学生比起来真是越看越寒碜。
不过反过来想想,父亲一个人每月才二百来块钱的一个普通中学教师能同时供养她和弟弟两人在省城上学已经很不容易了。
何况家中还有一个傻弟弟,还得到精神病院给他看病,也够难为父亲的了。
后来她听说妹妹小兰该上初中三年级就辍学不上了,她说她自己学习成绩也不好,不想再花家里的钱了,才十六岁就跟着村里的其他姑娘们到广州一家电子厂打工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