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撤除俎豆。
赞礼宣唱送神,协律郎举麾奏《安和之曲》。
皇帝又行再拜礼,皇太子以下在位官都行再拜礼。
赞礼宣唱祝官捧祝,奉币官捧币,执掌祭祀官取仆食及爵酒,各自前往燎祭之所。
宣唱望祭与燎祭,皇帝到达望燎位。
燎至一半,太常卿奏请礼毕,皇帝回到休息的大篷,解除戒严。
洪武二年夏至日,在方丘祭祀皇地只,仪程相同。
祇是在迎神后痉埋毛血,祭祀完毕,奉祭牲祭帛祝文仆食掩埋,与祭天有所不同。
那年冬天,在南郊供奉仁祖配祀上天,仪程如同洪武元年。
奠玉帛、进奉祭牲、三献,都是先到上帝神位前,再到仁祖神位前,衍礼也是这样,只是不用玉。
洪武四年规定,祭祀前六天,百官沐浴后留宿官署。
第二天,穿上朝服前往奉天殿丹墀下,接受誓戒。
丞相把祭祀日期遍告百神,又前往各祠庙进香三天。
再过一天,御驾前往仁祖庙,告请配享。
行礼完毕,回到斋宫。
洪武七年,废除中庭戒严、警卫宫禁及赞唱上香的繁琐礼节,定为十二拜礼。
十年,改变为共同祭祀的制度,祭奠玉帛,进献祭牲、三献,都先到上帝神位前,其次到皇地只神位,再次到仁祖神位,其余都遵照旧仪程。
嘉靖八年,废除各庙焚香礼。
九年,恢复分别祭祀的制度,礼部进献大祀圜丘仪程。
祭期前十天,太常寺奏请视察祭牲。
然后奏请命大臣三位看守祭牲,大臣四位分献祭品。
祭期前五天,锦衣卫准备跟随朝驾,皇帝前往看养牺牲的地方视察祭牲。
此前一天,穿日常衣冠在太庙告祭。
祭期前四天,驾临奉天殿,太常寺按常规进献铜人。
太常博士到文华殿请太祖祝版,等候皇帝亲自填写御名捧出。
祭期前三天,皇帝穿祭服,送脯醢酒果前往太庙,恭请太祖配祀。
皇帝回来换去衣冠,驾临奉天殿,百官穿朝服接受誓戒。
祭期前两天,太常光禄卿奏请视察祭牲,皇帝到奉天殿亲自填写祝版。
祭期前一天罢朝,锦衣卫预备法驾,在奉天门设版舆。
皇帝穿日常衣冠告祭太庙,乘车舆前往南郊,从西天门进入,到昭亨门外下车。
礼部太常官引导从左门进入,到称作内堰的内矮墙。
太常卿引导到圜丘,恭视祭坛神位,再到神库视察篷豆祭器,到神厨视察祭牲完毕,仍从左门出,上车到斋宫。
分献陪祀官叩头觐见。
礼部太常官前往皇穹宇,请求皇天上帝神版、太祖神主、从祀神牌,供奉安放在坛座上。
祭祀当天,三鼓时分,皇帝从斋宫乘车到称作外蜡的外矮墙神路的西面,下车到神路东面临时休息的大帐篷。
礼部、太常寺捧神位官复命完毕,退下。
百官分列神路东西两侧等候。
皇帝穿祭服出来,导引官引导从左灵星门入内。
赞对引官引导前衍到内堪,典仪唱乐舞生就位,执事官各自办自己职责内的事。
皇帝到御拜位,从燔柴、迎神到礼毕,仪程完全照旧。
到休息的大帐篷换下衣冠,礼部太常官捧神位安放在皇穹宇。
回到斋宫,稍作休息。
起驾回宫,前往太庙参拜完毕,回宫。
下诏如同拟定的仪程进行。
第二年,规定方泽祭祀仪程。
祭期前一天,太常卿恭请太祖配位,供奉安放在皇祇室。
到日期,礼部太常官一同请求皇地祇神版、太祖神位牌、从祀神牌,供奉安放在坛座上。
祭祀完毕,太常捧神版、神牌安放在皇只室,捧神位牌回到太庙。
其余都如同圜丘仪程。
这年十月,皇帝将要举行郊祀礼,谕令礼部尚书夏言想要亲自举行奉安礼。